本报记者 周明
家住西安市碑林区文艺北路农贸新家属院的袁翠萍患尿毒症已有3年半时间,每月11次透析不但身体遭受折磨,高额的医疗费用也让这个普通工薪家庭陷入困境。自申请“救急难”以来,区上民政部门已通过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两个专项,先后为其提供救助资金近5万元,相当于医疗花费的三分之二。
“有了救助,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虽然花费还很大,但医保报一些,救助帮一些,现在压力轻多了,生活又有盼头了。”袁翠萍的丈夫胡西民告诉记者。
织密社会救助安全网
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100个社区,常住人口达62万,是全市人口最密集的老城区。和袁翠萍类似,因为遭遇重大疾病和突发急难而使家庭陷入困境的事例不在少数。2015年7月,碑林区被国家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该区进一步修订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对辖区内困难群众的救助和帮扶更加迅速和顺畅。
“急与难常常相互伴随,好多困难家庭一遇到急事,往往就是一条难以迈过去的坎。”碑林区民政局低保科科长常晓华说,开展“救急难”工作,就是专门针对遭遇各种急难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居民的救助和帮扶,有效防止遭遇急难的家庭陷入绝望无助境地。
从医疗、临时两大专项救助来看,去年以来,碑林区共实施医疗救助6024人次,发放救助金610.35万元;临时救助“急难”对象家庭302户,发放救助金109万元。救急难“织密织牢社会救助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得到突显。
发现群众急难后“救”是第一位的
得益于救助机制的不断修订和完善,碑林区“救急难”的效率不断提升。以医疗救助审批周期为例,之前是一年两次审批,现在则改为每月审批一次,这也就意味着申请人自申请资料递交到相关部门,到拿到救助资金的时间大大缩短,甚至当天申请,次日拿到救助资金的情况也成为现实。
2015年11月,碑林区对《医疗救助办法》和《临时救助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对于申请审批程序和标准都有所改进。在新修订的《临时救助办法》中,针对特殊情况建立了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对突发的紧急情况,要求秉持救急难的原则,可以先进行救助,后补齐手续,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与此同时,碑林区还建立了网络监测、电话求助、日常巡查、政策宣传、入户走访的“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去年先后主动发现精神异常失去求助意识、年老体弱无救助能力、刑满释放无家可归等“急难”对象16人次,为他们分别办理了低保、廉租住房、临时救助等,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为实现救助事项在线受理、在线转办,碑林区民政局还将在今年推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暨“救急难”管理信息系统,“救急难”效率有望再度提升。
群众的急难就是干部的急难
“救急难”的对象虽然都是困难群众,但受其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他们,从事该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其工作状态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谈起主动发现机制对于自身工作状态的影响时,已经从事三年社会救助工作的文艺路街办专干李晶感慨地说:“主动救助已经成为我们的责任了!以前救助都是被动等有困难的群众上门申请,现在变了,我们得主动上门发现并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群众。”他说,自打从事这项工作,状态就是“又急又难”,急的是要迅速帮困难群众处理好相关手续,难的是有时候面对不符合政策的人,难以帮助到他们,心里还会有愧疚。
“试点工作以来,随着政策范围的拓宽和救助标准的提升,我们区‘救急难’的工作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倒逼着工作人员必须主动适应,转变作风为老百姓服务。”碑林区民政局副局长吴燕说。
如今,无论上班还是下班,李晶他们心里总是有事放不下来,上网看新闻、手机刷朋友圈,一旦发现哪里有群众遇到困难,“心里咯噔一下”,立马要查清是不是自己负责的辖区的群众。“虽然好几次都不是辖区的,可我仍然不敢有丝毫松懈,毕竟救群众于急难,是我们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他说。(2016年4月6日《陕西日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