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假日期间,在阎良区汉皇树葬墓园, 一群身着相同颜色衣服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意, 他们就是来自西安航空学院的志愿者 们 。 从2014年 开始, 每一年西安航空学院都会组织大一的新生来到这里做志愿服务, 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
回家, 我们的机会还很多清明, 是回家祭祖的日子。而这些年轻的志愿者却将时间奉献给了长眠于此的故人。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 “我会告诉爷爷的, 他会为你感到骄傲。 ” 在挂断妈妈的电话后, 家在河北邯郸的小伙子张晓波因为不能回家给逝去的爷爷扫墓而偷偷抹起了眼泪。飞机制造专业的大一学生张晓波, 心中一直有一个航空梦, 希望成为中国航空事业建设的一份子。得知要来陵园做志愿者的事情后, 他放弃了回家的想法, 只因为这里长眠着数十位为祖国解放事业和航空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 他想用实际行动向这些英雄致敬。
“全体向航空烈士致敬。 ” 刚来陵园的第一天, 张晓波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代表, 便将大家集合在一起, 举行了这个特殊而庄严的仪式。张晓波静静地看着那些英雄的墓碑, 心中感慨万分, 涌起了层层波澜, 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回家的机会还有很多, 可是他们却再也没有机会回家了。 ” 张晓波和同学们认真地擦拭着烈士的墓碑, 他们的内心也深深地留下了航空精神的烙印。
忙碌, 但我们是快乐的李婉棋, 个子不高, 一张娃娃脸, 是这支志愿队的女队长。从4月2日起, 每天07:30分准时到陵园集合,35名志愿者分成若干个小组, 有在外围做交通引导的、 在里面清除灰桶垃圾的、 检查防火安全的, 女生基本都在帮忙整理祭祀品, 李婉棋告诉笔者这就是他们这几天在陵园的主要工作。
虽然工作繁琐, 但是年轻的志愿者们都很认真。20岁的范文斌主要负责收集灰桶垃圾, 他的工作是最重的。
用于装灰桶的运输工具是一辆脚蹬三轮车, 刚刚燃烧完的灰桶很烫手, 范文斌虽然戴着手套, 但还是有些不适应, 一次装十几个桶, 蹬着三轮车穿梭于陵园的林间小道, 也着实考验了他的驾驶技术。
“不累, 就是麻烦的很, 程序太多。 ” 范文斌擦了擦头上的汗,来不及歇息, 又开始工作了。老师傅姜银学说道: “这娃乖得很,啥都跟我抢着做” 。
清明假期三天内要迎来至少1万人, 两千多辆车, 这些志愿者的到来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陵园负责人冯林庆说道。感悟, 我们是刻骨铭心的在服务的同时, 年轻的志愿者也收获了对生命最直观的感悟。
当看到一位妈妈在给自己因车祸去世的15岁孩子扫墓时,李婉棋这些年轻人稚嫩的脸上涌现出从未有过的悲伤与感慨。 “生命真的很可贵, 我们没有理由不善待它” 。李婉棋看着那一座座墓碑, 墓碑上的照片、 年龄, 有的是那么的年轻, 但却永远地睡着了。
李婉棋回忆道, 自己当时帮助过一对年近七旬的老夫妻, 他们手挽着手, 捧着鲜花, 步履蹒跚地一层一层地上着台阶。“但是他们却是来祭奠自己的儿子” 。李婉棋记得很清楚当时两位老人的表情是那么的安静和从容, 这让她十分惊讶, 同样也十分感动, 感动生命的坚强与勇敢。
截止到4月4日下午, 这次特殊的志愿服务之旅就全部结束了, 但对于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来说, 或许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在这里我们不但将志愿服务的精神传递了下去, 自身的心灵和思想也受到了非凡的洗礼, 要将志愿者精神和烈士精神在我们这里传承和发扬” , 志愿者们纷纷表示。
(■文图/枫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