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蜿蜒曲折的村道,穿过茂密的竹林,郭伯安的小院及石棉瓦平房里,整齐码放着各种规格尺寸的青石板材及石碑。棱角分明、渗着墨黑、清晰俐落的刻字,或线条流畅,或峰回路转,或苍劲有力,显出刻碑人的犀利刀锋和拓片人的娴熟技艺。这些都出自眼前这位身材瘦小、精神矍铄的65岁老人郭伯安之手。
自小的爱好坚守六十载
郭伯安从小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酷爱书法、绘画、碑刻、拓片、雕塑、泥塑等。上小学时,他就收集《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封神榜》等历史人物连环画、扑克牌,现在很多人物绘画就是从中汲取的创作灵感。拓片这手艺也是因为喜爱,一边摸,一边学,慢慢练出来的。郭伯安向记者介绍:“拓片是咱们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就是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印制出来。”说话间来到他的“工作室”,一股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不足30平米的屋里子,略显凌乱地堆放着整垛整垛的宣纸,高低错落的自制木架上放着一沓沓大信封装好的拓片,有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也有王羲之、米沛的行草。“这些都是我这几十年来,通过临写、碑刻、拓片后制作出来的。”郭伯安信心满满,骄傲地说。
苛刻的追求精湛的技艺
郭伯安从事碑刻及拓片已经有三十余年,经过多年的锤炼,他将书法和绘画融为一体,广泛吸收了汉唐、魏晋南北朝等碑刻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跌宕骏迈、浑厚苍劲的风格。他先后应邀为陕西中医学院、青龙寺、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国家遗址公园等刻制碑石200多块。他告诉记者,开始也就是为了生计,以前国家放的宽,一些老碑,像石台孝经,自己拓片复制,回来后用心红一勾,然后用新碑刻,再拓片。后来因为文物保护,不能拓片复制了,就自己写,自己刻。比较著名的,如李白的《将进酒》、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羲之的《草诀歌》等,原碑比较小,都是自己临摹放大临写后刻的,有一百多种,有的还被日本爱好者收藏。
古老的手艺坚守传统文化
对郭伯安来说,近乎苛刻的追求背后,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而今,手艺早已不再是他的谋生手段,但他仍然坚持手工制作,而且技艺娴熟、拿捏准确,活儿做得更精细、活泛。对于他来说,手艺早已融入生命的骨血中,只有握着錾刀和拓具,才能找到情感的寄托。看着他锤起、錾落、碑显,更让人觉得这已传承了几千年的质朴手艺不应该被忘却和淡去,每个人都应该尽己之力,真心去关心手艺人,让这古老的手艺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