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莲湖区司法局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服务民生、保障权益为出发点,初步形成了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即公共法律服务落地社区,每周一个“法治日”;社区法律顾问每月一份服务计划,定期开展活动;活动质量三级监督机制:社区评估、司法所指导、司法局监督机制;活动开展三级确保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律师入驻社区,财政民政保障补贴落实机制。为辖区居民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截至今年十月,共提供法律服务4528次,举办普法宣传活动1078次,培训讲座1095次,化解矛盾纠纷803件,协助帮助释解人员377次,协助指导社区矫正人员132人,向企业提出司法建议41次,参与洽谈论证37次。
社区法律顾问法治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需要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莲湖区设立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正是法律服务向基层和广大群众延伸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对法律服务工作的新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面向基层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过去几年中,莲湖区先后建立了区级三大法律顾问团,在区级各职能部门中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解决了政府层面上的法律服务问题,深化了区级各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而“如何为众多的社区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成为司法部门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作为法律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民生改善的具体实践,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化解矛盾纠纷的全新举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社区法律顾问提供保障,使法律顾问走进基层,惠及广大群众,成为莲湖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尝试。
延伸服务触角,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是履行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的重要基层阵地,在服务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是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使其布局完善的一个重要举措。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司法行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和法律服务在社区运行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分不开的。
追求主动工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传统的法律服务普遍是当事人找上门后,由法律服务机构被动提供,只能解决群众遇到的具体个案法律问题,对某个区域、某个群体的诸多法律诉求不知晓,法律服务与群众的需求脱节。而社会的科技进步、法治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更有力的服务供给模式,满足基层群众基本法律服务需求。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是服务机构人员走出被动模式,主动到社区开展社区法治日活动,解决了社区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与法律服务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为居民提供基本的便利的公共法律服务,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法治建设成果。
整合资源构建社区法律服务基本格局
莲湖区司法局采取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依托业已建成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各社区工作室,在全区134个社区开展每周一次的“法治日”,聘请法律顾问为社区依法治理当好参谋和助手。
领导重视,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莲湖区委、区政府对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高度重视,多次召集区长办公会,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将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经费纳入社区专项服务经费。今年1月,区司法局下发《关于为社区派驻法律顾问的通知》,将每周五定为社区法治日,由遴选出的134名优秀律师在各社区开展一对一的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律师在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保障和法律参谋助手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全面启动。
整合资源,搭建社区和律师间合作桥梁。莲湖区司法局充分调动下辖的30个律师事务所、450多名律师,多次深入社区,了解基层和人民群众所需的法律服务需求种类,论证推行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服务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召开社区与法律顾问对接会,双方建立了了解和沟通,为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健全机制,确保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收到成效。社区法律顾问推行标准化服务模式。一是统一社区法律顾问服务桌牌、胸牌。完善各类工作制度,坚持服务内容多样、档案记录详实、监督指导及时。二是设立法治日,法律顾问需确保到各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工作半天,实行周坐班、月讲座制度,配合社区实际情况开展各类法律服务活动。三是法律顾问以季度为单位,与社区负责人共同拿出法律服务计划,上报区司法局。明确每周法律服务的主题,及时上报活动照片和信息,做到有安排、有落实、有成效。四是建立促进机制,建立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实绩档案和包抓制度,确定区司法局机关干部与包抓街道一对一指导监督制度,不定期深入各社区推进工作,协调解决困难,提出改进意见,指导法律顾问更好地提供法律服务。
规范推进充分发挥社区法律顾问作用
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推行以来,莲湖区司法局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式,规范管理运行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法律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社区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随着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的不断推进,服务内容由原先的法律咨询、法制宣传逐渐扩展到社区依法治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为社区管理事务提供法律意见;为社区管理者提供法律培训;解答社区法律疑难问题;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根据辖区群众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小课堂;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等非诉活动,为社区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根据需要出具专业的法律意见;帮助刑满释放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积极参与和帮助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辖区依法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已基本形成。
法律服务方式灵活多样,律师的业务范围得到有效拓展。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的实施,为广大律师特别是年轻律师提供了广阔的服务平台。律师以政府派驻到各社区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身份,主动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将各级各类组织与居民之间的法律事务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将法律咨询、法制宣传作为常规性业务,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发展机遇。为了获得群众的信任与肯定,社区法律顾问不断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在服务形式上,采用定期和预约访问结合的方式,常规服务周五进行,突发问题随时联系,同时还根据社区及辖区驻地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开电话咨询、预约服务、紧急事件随传随到等灵活的方式开展法律服务,实现全面对接。在服务创新上,针对各自包抓社区的特点,量身定制“法律服务套餐”,通过法律培训、法制讲座、矛盾纠纷化解等形式,真正为社区群众提供亟需的法律服务。定期挑选经典案例,采取“菜单普法”、以案说法、律师点评的形式向辖区群众广泛普法。通过社区法律顾问耐心细致的法律服务,辖区群众对律师的评价普遍较高,律师通过服务基层获得案源、企业法律顾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反响良好,辖区居民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区法治“1133”工作模式的推行,让更多居民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受到法制教育,学习法律知识。社区法律顾问不但助力社区法律决策方面的大事,还帮助居民解决处理身边的家务事,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减少了辖区不稳定因素。有法律问题必答,有法律需求必应,已成为莲湖社区法律服务的显著标签。
科技助力 开启“互联网+司法”工作模式
莲湖区司法局致力于多方开拓宣传新阵地,扩大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影响力,为社区法律顾问制度有效推进营造良好氛围。他们一方面通过LED显示屏、社区宣传栏、活动横幅、核心报纸、期刊等传统方式宣传推广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同时利用新媒体,融合互联网思维,打造了一个集普法宣传与司法行政业务办理为一体的综合型法律服务平台。平台将全区社区法律顾问的姓名、照片、业务范围、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进行公示,居民群众只需通过电脑登录专题网页或手机APP下载服务的方式,便可查找附近法律服务资源,定位身边的社区法律顾问,预约一对一法律服务,实时在线解答法律问题,了解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帮助群众及时化解法律难题。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运行,使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摆脱了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实现了实体与网络互通,线上线下互动的“互联网+司法”工作模式,使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社区法律顾问制度以其亲民、便捷、高效的方式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可,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满足了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居民法律意识显著提高,为辖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法律问题找法律顾问已成为辖区居民的首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