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社,陕西抗战遗迹寻访支队,即将走访陕西渭南地区寻访后援团的全体成员们:
你们好!
我是一位曾在陕西蒲城地区国民西北军改变后的三十八军,杨虎城将军领导下的一位少将副官,抗日老兵,田义文的长子,为父亲寻找他在三十八军时,参加“中条山”抗日战争中的老战友,老首长,老部队名称等等,敬请各位“寻访后援团”的成员,帮助给予寻访。
在全国人民即将隆重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愿意为即将出访的队伍,提供我父亲相关资料,线索和照片,以供参考。我父亲生前,老给我讲的他本人这些当兵、打仗的经历,验证是否属实,还是虚构。
我父亲田义文(又名田庚银)老家在长安县(区)焦村。1915年在西安市东大街“乐育中学”读书。1919年2月,加入西安学生救国会,同西安二中、民生中学、乐育中学的40-50名学生,当时大部分都是长安籍的学生,共同组建“农村工作服务团”,以长安南乡杜曲镇为活动基地,发动农民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同年10月参军,年仅17岁的父亲田义文,西安在国民西北军改变的三十八军杨虎城将军麾下的军队里当兵,当警卫员,当秘书,一直晋升至杨虎城将军的少将副官。从此同杨将军寸步不离,成为好朋友。父亲的这张全身军装像照片,据说就是来自蒲城县杨虎城公馆院内拍摄而来的两人合影。父亲在渭南地区一代当兵时期,每逢周六就随行5-6个警卫员,骑着军马回到长安焦村探望祖母。下午就回到蒲城军营。时过数年,父亲突然“失踪”无形。既不回家也无音讯。才知道去外地打仗了。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参加陕西省“中条山”抗日战争去了。
说到抗战,说到山西,人们必说中条山,平陆等地抗日战役。70多年前的今天,时任军长的杨虎城将军,领导的第十七路军所属的三十八军的带领下:北过黄河赴山西、坚守中条山、平陆等地。两年来,我父亲同全军英勇将士,阻击过日寇,保卫过西安,捍卫过民族尊严。约有四万三秦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26年秋河南军阀刘振华率领十万大军回攻西安城,我父亲田义文:身为杨虎城身边的一位少将副官,理应紧跟杨虎城将军和一名叫李虎臣将军,一块坚决守城。杨虎城将军的部队,凭借西安城墙,深沟高垒之固,与众将士守城长达八个月之久,终于守住了这座西北重镇。然而西安市南门上的箭楼却在这次战争中毁掉了,201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才重新另建立起了供人们参观的南门箭楼。
1940年就在杨虎城将军,直接领导下第十七路军新书的三十八军,奉命撤离“中条山”黄河两岸边的部队,开赴河南执行保卫黄河任务的同时,我父亲因在“平陆”抗日战场上,不幸左腿中弹受伤,行走非常困难而奉命回到西安。已故20多年前的母亲,她的遗嘱录音带上还能听到父亲在杨虎城手下当副官的一段话。父亲参军后,曾在长安县王曲镇街道办,黄埔军校七分校培训营里上过一年的训练班。那是国民培养营一下军官的学校。
1950年春,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的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承民,为给他父亲、母亲及小萝卜头在长安县杜公祠下葬仪式时,我父亲,抗日老兵田义文还亲自到我家焦村仅有的几里路程的长安“杜公祠陵园”去。为他的首长杨虎城将军,最后送上一程,祝愿一路走好,随即痛哭流涕,随后回到焦村。
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到成立人民公社中,先后三次来到渭南地区的外调人员(一组两人),到我家长安县杜陵人民公社焦村大队革委会,调查我父亲田义文的有关历史问题,焦村大队村干部,都给调研人员出具了我父亲的相关问题的回复证明信。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调查组来自何方,需查询。
1988年11月6日18时46分,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时刻,就在那一刻,白云寒,星无光,泪飞顿作倾盆雨,一位抗日老兵、爱国将士、父亲,田义文走了。再也看不到他老人家驾着的那朵白云。
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很想念抗日老兵,我的父亲田义文,华商报社寻访后援团,请大家帮忙在渭南地区寻访认识我父亲少将副官田义文的老战友,老首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