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吉卫华)记者昨日从市文明办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有1350余名公共文明引导员,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当好精神文明宣传员、文明礼仪示范员、乘车秩序疏导员、站台环境保洁员、交通安全协管员和群众困难排解员,为西安的城市文明默默地作着贡献。
135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分布在300地段
每天清晨和傍晚交通高峰时段,在城市的重点路段和人流量大的区域,你总会见到他们——年轻的年过半百,年长的已过古稀,都会出现在城市中的主要十字路口:他们头戴红帽,身穿马甲,手持小红旗,和善地劝导乱穿马路的行人,制止不文明行为。他们,就是文明引导员。
或许很多人觉得闯红灯是小事,却不知这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面对顽疾,市文明办广泛征求市民意见,2012年由各区县组建起文明引导员队伍,从细节入手纠正市民不文明行为。两年来,文明引导员队伍从不足200人扩大到现在的1350余人,值勤范围也从40多处扩展到近300处。他们分布在全市各大十字路口、公交车站,冒着严寒酷暑,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长安区华美十字的文明引导员茹建科感受颇深。每次值班时,看到有老人他会上前扶一把,有人闯红灯他会耐心劝导。“刚开始很多人不听,现在哨子一吹大家就自觉地停下来,多数人养成了好习惯,能看灯走路。”人们被他的行动感动着、影响着,他负责的路口秩序也好了许多。
涓涓细流汇成文明之河
看似简单的工作,干起来并不容易。从2012年9月组建以来,广大公共文明引导员在辛苦而平凡的岗位上汇聚颗颗爱心、拳拳善举之力,踏着晨曦,沐着夕阳,用汗水和辛劳谱写了一首古城文明之歌。
为了更好地和大伙交流,雁塔区文明引导员钱来茂自编自演,以快板说唱形式宣传文明:“各位乘客听我言,我们是文明引导员。如有困难您请讲,‘三个一服务’在眼前。一块抹布擦站牌,一个马扎送温暖……”他觉得这样做人们更容易接受。每次值班,他身边都会放着雨伞、小马扎和抹布。上岗前把站牌擦干净;看到老年人、残疾人会送上小马扎;下雨时还会把伞借给没带雨具的人。他说:“借的伞都会还回来,这就证明文明是可以传递的,你文明待人,别人就会用文明回报你。”
“引车进站要整齐,进站停车要到位……”这是新城区韩森寨街办文明引导员自编的顺口溜,有引导车辆的,也有引导行人的。他们还专门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哑语,比如“请排队上车”“文明出行,做文明有礼西安人”等,为残疾人服务。一位引导员说,遇到聋哑人时,就会用哑语简单交流,引导他们上车。
这些从细节着手的做法,让普通市民感受到了公共文明引导员给城市带来的变化,也让涓涓细流汇成文明之河,影响、感染着每一位市民的内心世界、精神家园。
文明引导员不负责任将被处罚或辞退
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市的公共文明引导员也不是临时队伍,从开始组建,市文明办就着手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市文明办建立了文明引导员培训制度,在碑林区成立引导员先锋队,专门培训后向各区(开发区)做服务用语、岗位纪律、引导手语等内容的示范展演,使文明引导员的业务技能、服务规范、精神面貌有了大幅提升。新招聘的引导员要经过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同时,成立了由街办等部门组成的督导组,不定期巡查,对文明引导员的履职情况加强督导,如果多次发现文明引导员不负责任,将被处罚或辞退。
新招聘的引导员要经过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同时,成立了由街办等部门组成的督导组,不定期巡查,对文明引导员的履职情况加强督导,如果多次发现文明引导员不负责任,将被处罚或辞退。(2014年8月19日《西安日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