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园区,20 多块古香古色木质展牌组成的文化长廊,从历史典故、人文古迹、到名人介绍、诚信故事很是吸人眼球;长廊两侧,整齐划一的日光温室,在夏日的暖阳下泛着粼粼波光,远远望去似起伏的海浪;音乐喷泉旁、休闲小亭里,不时飘来阵阵笑声,刚刚劳动完的王思妮和农民们正聚坐在一起聊天。
朴实、精神、干练若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个一头短发、侃侃而谈、气质颇佳的园区负责人与传统意义上粗糙、不修边幅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忙的时候,我和大伙整天在太阳下干活,黑得就像掉进了腊汁肉锅里。听记者夸赞,王思妮不好意思地伸出自己到处掉皮的胳膊让打趣道。问起返乡创业经历,40 出头的王思妮向记者娓娓道来
城里有车有房,却要回乡种地搞农业
高中毕业后的王思妮,当过服务员,干过合同工,开过通信屋,办过火锅店在外打拼了20 年,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更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每次回老家,见到村上的大叔大伯大婶就觉得亲得不得了。对家乡粟邑村的爱,王思妮用了一个词叫迷恋,她说,过去的粟邑村曾是风水宝地,商贸重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农业让粟邑村土地产生的效益很不乐观。
看着许多乡亲生活还不富裕,就老琢磨该为乡亲们做点什么。那一年,经过深思熟虑,王思妮打算回到自己的家乡搞设施农业。
说干就干,2012 年5 月,王思妮毅然回到关山镇粟邑村,并把把这个想法,给当时还在外地的丈夫说了,没想到丈夫极力支持,这给她很大的动力。
挨家挨户做工作,仅半天就成功流转土地500亩建设园区,首要的问题是土地。得到丈夫支持的王思妮激动不已,第二日清晨5 点,就从床爬起,戴上草帽,骑上自行车,开始挨家挨户地给乡亲们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谈自己创建园区的想法。叔,你看人家园区种瓜一年收入好几万,咱们才几千块!婶,咱这地方搞设施农业最适合,我把自己的钱全拿出来和大伙一起干!因为平时谁家有困难,王思妮都会无偿帮助,凭着良好的口碑和对粟邑村发自内心的爱,仅半天时间,王思妮就跑了53户,成功流转土地500余亩。
只要用真诚爱心对待乡亲们,换来的必定是乡亲们的支持和信任!拿出自己全部积蓄,信用社也因为她多年来的良好信誉,发放了支农贷款,解燃眉之急,2012 年6 月,王思妮便开始动工建棚,当起了现代农民。乡亲们把土地交给我,我就要带领大家好好干
为了赶工期,王思妮和大伙一起搬水泥、扛沙子、挖坑有时累得竟然坐在正在在施工的大棚上就睡着了,好几次差点从土墙上摔下来。
土墙刚砌好的那天,突然狂风大作,王思妮和工人们一起站在三米高给墙盖塑料。狂风刮来,把她和塑料卷在一起,几乎要被卷走。王思妮和工人们跪在土墙上拼命地拉扯薄膜,任凭狂风夹杂着沙子摔在脸上,铜钱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工人们都说我比男人还能干!把地交给我他们放心!聊起创业初期的艰辛,王思妮平静的讲述中,透着乐观。
短短6 个月,丰宣果蔬示范园区就完成了一期工程,建成了29 栋日光温室、68 栋春秋温室,经过两年的发展,园区已走上正轨,每年纯利润可以达到150 余万元,周边300 多位乡亲在这里就业,拿着土地和工资两份收入,又可以方便地照看着老人和孩子。
为村民们提供更多致富机遇,大伙一起奔小康省第十二次妇代会代表、西安市三八红旗手今年8 月,丰宣果蔬示范园还被省政府认定为陕西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我准备在园区里种点大槐树,在槐树下做个婆婆创业园,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的老人们,在树下用辣子窝窝砸辣子、纳鞋底在村里石川河畔的千年枣林里养鸡养鸭、开发垂钓、办农家乐,让村里老的少的都有事干;对于园区下一步的发展,王思妮充满信心,她说还想在园区里建图书室、阅览室,暑期时把村里的孩子们组织来搞些活动,让农村孩子的暑假也和城里孩子一样。
希望更多的人和我一样返乡创业,让家乡变得更美,让乡亲们生活得更好!王思妮满脸幸福的期待。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