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维度的“垃圾争夺战”
尽管垃圾为瑞典带来了诸多好处,但瑞典仍然鼓励居民减少垃圾使用。在斯德哥尔摩,一项被称为“2040愿景”的计划中提出城市将实现零化石燃料。而无论是城市层面还是整个国家的层面,均将无废城市作为发展的最终方向。
这为34所WTE工厂带来了难题。有统计显示,虽然瑞典有50%的垃圾都用来焚烧,但也仅仅占焚烧厂实际处理能力的两成。此外,尽管北欧人一年生产的垃圾有1.5亿吨,但北欧能源公司对垃圾的需求则有7亿吨。
巨大的产能富余不仅让工厂本身面临经营的压力,也让瑞典看到了进一步使用垃圾“武装”城市的巨大潜力。
2013年,一场在垃圾领域的“战争”打响。瑞典开始垂涎挪威的垃圾,并进行了大量的进口;而此时的挪威也已经将WTE纳入城市发展的议程。甚至曾有挪威官员层指责瑞典将焚烧费用一再压低,挤压挪威的业务。最终,两个国家均转向英国——大量垃圾正等着有人“接盘”。
大家面临的是摆在眼前的困难:没有垃圾,就意味着没有燃料,城市供暖供电都会受影响。
而在太平洋两岸,另一场垃圾战争却在另一个维度打响——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纷纷向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垃圾亮出“红牌”,停放在码头的垃圾堆面临着被“遣返”回国的命运。
为何大量的供给没能与真正的需求方对接?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瑞典回收垃圾并不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而是要收取一定的处理费用。
比如,2014年,瑞典共处理了230万吨进口垃圾,并因此获利800万美元。而英国、挪威等国愿意花高价将垃圾运出国门,则是因为,即便缴纳了这些处理费用,其花销仍低于在国内填埋同样数量的垃圾。
更何况瑞典对垃圾要求颇高——有人分析,之所以瑞典愿意收纳英国的垃圾,是因为英国垃圾分类做得足够好,能够达到瑞典焚烧的标准。
但如今,瑞典的方案正在吸引更多垃圾制造国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