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干”垃圾的剩余价值
在瑞典,垃圾的每一寸都进入了城市的循环系统当中。
根据一组2017年的数据,在瑞典所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中,有15.5%进入生物循环,33.8%得到循环使用,而剩下的50.2%均进入了供能系统,通过散布在瑞典的34个WTE(Waste to Energy,垃圾转能源)工厂为城市提供电和热。
作为穿越北回归线的极北之国,瑞典人要越过漫漫长冬,不得不依赖于集中供暖,而垃圾构成了城市供暖系统的重要来源。根据瑞典垃圾管理与循环协会Avfall Sverige的数据,垃圾为近1000万居民带来暖冬,这些能源能够支撑近7万个家庭实现用电。与此对比的是,2018年瑞典总人口为1011万人。
作为垃圾的生产者,大城市无疑是重要的收益方。一项2011年的研究显示,当时的哥特堡就有27%的供暖来自垃圾焚烧。
在许多人看来,焚烧带来的好处十分可观。有人统计,在燃烧效率上,4吨垃圾相当于1吨油、1.6吨煤或者5吨木材;此外,一位瑞典WTE专家指出,在瑞典焚烧一吨来自意大利的垃圾,与在意大利当地填埋相比,将会少产生500公斤的二氧化碳。
焚烧后的垃圾体积大大减小,就连剩下15%的产物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金属废物被回收利用,除此之外的渣滓被用于筑路,最后仅1%不得不被填埋;而即便是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烟雾,在经过过滤处理后,固体产物被用于填满废弃的矿坑。
为何瑞典能够将“榨干”垃圾的最后一点效用?有效的分类是第一步,而在焚烧环节,瑞典现有技术已经能够将绝大部分有害气体净化,使最终成分只剩下水和二氧化碳。欧洲WET工厂联盟执行经理Ella Stengler指出,这些用于净化空气的设备往往构成了工厂的大部分成本。
基于此,瑞典的垃圾焚烧厂就位于市区内,与居民楼错杂修建,却并没有引起居民的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