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欣
编者按: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师生们转战线上“云课堂”,高考延期一个月,《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一年来,我市教育部门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资源均衡配置,基础教育改革稳中有进,各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两手抓,把人民群众为“上好学”产生的烦心事,办成了让群众称赞的舒心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难走的都是上坡路,这一年,本报教育版记者深入基层,记录下了铜川教育人迎难而上的过程。在此,我们一起回首2020年中那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和新闻事件。
2020年上半年
2月11日
《全市八万名中小学生迎来线上“开学第一课”》
2月10日,本应是中小学生春季开学的第一天,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大多数学校都宣布延迟开学。2月10日,我市的8万多名中小学生在网络上迎来了特殊的“开学第一课”。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全市教育系统利用“云端”技术,搭建“云直播课堂”,努力实现学习效果不打折、学习进度不落下。截至2月7日全市中小学校网络云课堂平台基本搭建完成,所有师生全部注册相应的平台账号。市教育局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保障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最大限度降低本次疫情对教学的影响。
4月14日
《小学4—6年级在全省率先开学 我市3.4万名中小学生重返校园》
随着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各地陆续进入“开学季”。3月30日,我市高三年级学生正式返校开学。4月13日,我市小学4—6年级在全省率先开学,全市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含中等职业学校)也同时开学复课,截至4月13日,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部开学。经历了“超长假期”后,全市3.4万名中小学生重返校园。
测温消毒、小班教学、上好疫情防控第一课……大量学生和教师返校,为了确保校园安全,市教育局要求,开学后,要严格落实校园封闭式管理,规范出入校园核验流程,与学校教学活动、卫生防控等工作无关人员禁止入校,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要抓好食堂管理,有条件学校可采取盒饭配餐、错峰领餐、分散就餐等方式,减少接触和人员聚集。
4月21日
《高考延期,我们该如何应对》
日前,教育部发布公告,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2020年7月7日至8日。高考延迟,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说,这场被疫情延期的考试会像“马太效应”一样让强者愈强,让弱者愈弱。但值得一说的是,时间调整之后可能引发的这些变动都是以健康和公平为前提,可以让延迟上学的学生们在一个相对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补一补前段时间落下的学习,为即将到来的这场人生大考争取更多的进步空间。教师稳扎稳打查漏补缺,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力量;学生心无旁骛备考,不负青春韶华。
4月28日
《后疫情时代 卫生副校长为师生安全“硬核”把关》
近期,王益区率先在全省推行选聘兼职“卫生副校长”制度,4月20日,随着我市全面复学,王益区教科体局联合王益区卫健局,为辖区42所中小学、幼儿园选聘的兼职卫生副校长全部到位,除协助学校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外,他们还为每所学校提供卫生专业领域“私人订制”服务,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截至2020年4月27日,市教育局联合市卫健委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派驻了233名医护人员,协助学校规范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措施,为全市中小学开学全面复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5月19日
《锻造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关键力量》
一年来,我市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在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上下足了工夫,更为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提供了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思政课新模式,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们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从内容、形式上不断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活力。
6月15日
《我市2020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方案出炉》
根据《铜川市2020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方案》,我市明确2020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在去年实现职普比4:6的基础上继续巩固落实,将优质普通高中50%招生计划分配到区县,由区县结合实际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并重点向农村初中、薄弱初中(共25所)倾斜,逐步提高其升入优质普通高中的比例。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同时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所有高中不得超计划招生、不得提前招生、不得自行招生。
2020年下半年
7月6日
《铜川在全省率先完成中小学旱厕改造任务》
为全面改善偏远农村学校环境,补齐影响师生生活品质短板,我市从2019年起全面开展中小学校旱厕改造工作,以贫困地区中小学为重点,扎实开展“厕所革命”。2020年,全市44所中小学幼儿园旱厕提前半年完成改造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完成中小学旱厕改造任务。我市先后投入资金1467万元,共计完成4067平方米旱厕改造任务。我市把旱厕升级改造作为服务全市中小学校的重点工作,既改善了校园环境卫生,又提升了校园如厕文明素养,师生们告别了旧式的旱厕,焕然一新的厕所让师生们再也不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了。
8月24日
《走!去乡村当老师》
2020年是“特岗计划”实施15周年。15年来,一批又一批高校毕业生走进基层,走入乡村学校,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特殊的岗位托起明天的太阳,特殊的岗位实现光荣的梦想……”我市年轻的特岗教师放飞农村孩子的艺术梦想,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农村孩子点燃希望之灯;即使工作平凡又琐碎,但也甘当保姆和孩子王;竭尽所能地将所学知识教给学生,当好他们知识的引路人,让山里娃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他们在各自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托起明天的太阳!
10月6日
《我市重点教育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新区第三小学加速推进,梅乐园中学、齐家坡小学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围绕“奋力追赶超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全市教育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2019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约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7%左右,高标准完成30所中小学幼儿园年度项目建设任务,王益中学、梅乐园中学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11月2日
《铜川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目标,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各类教育,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学生“学前教育无障碍、义务教育不花钱、中职教育没负担、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少年96人,全市无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脱贫攻坚以来,全市累计拨付各类学生资助资金9997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6万人次。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7976人次1.86亿元,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11月9日
《教育均衡发展 普惠铜川莘莘学子》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人民群众为“上好学”产生的烦心事,办成了让群众称赞的舒心事,千方百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市教育局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乡际之间、校际之间差距,全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校车全覆盖、取暖工程全覆盖、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永久保留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全覆盖。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提前3年实现所有区县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的目标。
12月28日
《职薪绩效改革 让教育的神经末梢充满活力》
2020年,我市创造性地开展了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职薪绩效改革试点工作,坚持小切口改革,系统性思维,工作开展以来,赋予校园长在改革试点工作中自主管理权限,拓宽了校园长管理思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实施编制、岗位调整,提升了学校管理的内生动力。我市将校长职薪和教师绩效作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牛鼻子”,列出时间表,绘出路线图,从17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职薪绩效改革试点入手,改革激发起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他们干劲更足了,学校办学活力正被全面激发。
12月31日
《用“戒尺”还教师琢玉成器的“权利”》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规范了教师的惩戒权。市一中依据相关文件精神,多方征求意见,成立了学生惩戒委员会,成为率先“吃螃蟹”的学校,家长们非常支持,还选派代表为全体班主任赠送了戒尺。戒尺古已有之,惩戒权是教师本就该有的权利。小小戒尺给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还了他们琢玉成器的权利,让他们行使琢玉成器的权利时更有底气。与此同时,更多家长希望学校能像市一中这样确立惩戒制度,更严格教育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