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悦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不少银发老人却被“数字鸿沟”绊住了脚。怎样让老年人逐步跨越“数字鸿沟”,真正实现“老有所e”?这不,印台区王石凹街道办街北社区的老年人智能手机课堂就来帮忙了,社区的人性化服务帮助一群“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
12月15日早上,街北社区的小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培训课在这里展开。“我的手机内存不够了怎么清理……”“我想学习怎样在百度上搜索知识点,学习怎样用手机读书看报……”“我想在微信上添加个朋友……”现场十多位老人,每位老人对智能手机的掌握程度都不一样,社区工作人员一对一教学,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帮他们解决实际需求。前来参加学习的十多位老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可坐在社区的教室里,他们戴上老花眼镜,打开记事本,变成了求知欲强烈的“小学生”。
66岁的吴绍华老人一人独居,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年只能回来两次。2018年儿子给她买了智能手机方便联系,可是不识字的她面对智能手机就像是“老虎吃天,无法下手”,打电话、拍照片就是她会使用的所有功能。正好她住在街北社区附近,就经常求助社区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一遍一遍耐心地教会她怎样使用微信发语音和视频,怎样刷抖音消磨时间,她和儿子的距离仿佛一下子拉近了,独居生活也不再无聊。
让82岁的岳更生老人头疼的不仅仅是如何用手机沟通、了解新闻资讯,每年的养老认证、高龄认证、医保认证、退休工资认证都需要在手机上完成,这些事交给别人也不放心,社区工作人员就成了他的求助对象。“要不是社区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我们这些年龄大的人根本弄不了。”岳更生感激地说。有岳更生老人这样困扰的老人很多,好在每年集中认证的时候,社区网格员就会主动入户为不会操作的老人完成认证,现在很多老人都学会了。
王恒欣老人是这批学员里的佼佼者。已经80岁高龄的他从智能“小白”到玩转智能手机只用了一年时间,现在,他不仅会在淘宝、拼多多等购物平台上买东西,还会使用百度了解咨询,会拍抖音,一起来学习的老人们都很是羡慕。“智能手机是个宝,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以前羡慕年轻人,现在我也学会了,出门办事方便多了。”王恒欣笑着说。
“老人们大多的需求是学会如何使用微信发朋友圈、视频、语音通话、付款、挂号,我们还会教他们使用健康出行码、玩转抖音、防范电信诈骗知识。”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秀玲告诉记者。
“王石凹地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这里‘空巢’老人占到总留守人员的45%以上。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让一些老人很沮丧,感觉跟社会脱了节。因此,举办这样的培训势在必行,让这些‘空巢’老人更多地了解经济保障、健康医疗和精神慰藉等资讯,能更好地与子女沟通,也为他们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街北社区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韩瑜说。
记者手记: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出好几段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被冷落的视频,看了让人很是揪心。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可以衡量其文明程度,街北社区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空巢老人“空巢”不“空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铜川这座文明城市的温度。是的,时代在进步,但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不能丢,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关爱同等重要。每个人都会老,老人们绝不应该被科技边缘化,请给他们多点耐心,让老人也能享受科技的便利。
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呼吁技术开发、政策制定考虑对所有人群友好。企业、社会团队、政府、企事业单位在工作中考虑到老年人的情况,有更妥善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