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访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党委书记张进
本报记者 刘晓帆
发展镇域经济,如何做强做优农业主导产业?如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在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党委书记张进看来,让辖区群众获得感逐年增强,让镇域经济发展稳步上升,让“山水王家河”这张名片更为闪亮,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
近年来,王家河街道办大力实施“党建领航、转型发展、产业富民、追赶超越”四大战略,划分片区精准定位谋划产业,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不断推进“山水王家河”建设,创新走出了一条“党建+”的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壮大农业产业化规模,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王家河街道办致力做强做优苹果、核桃、蜂蜜、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已建成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1个,市级鲜、干果示范园9个,规范化果园管理面积1.3万亩,年收益约5000万元。种植核桃500亩,加工核桃油等农副产品,年收益约500万元。建成常家河村、王家河村100吨冷库各1座,完成王家河村松岭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建成100亩翡翠梨、4亩设施蔬菜大棚基地等产业项目。
“围绕本地名特优农产品,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张进说,王家河街道素有苹果之乡的美誉,如今“常家乐”富硒苹果也成为响亮招牌,先后荣获“陕西优质水果”、全国首家“放心盘子”产品等荣誉称号,通过了国家绿色、无公害认证。
同时,王家河街道办一手抓村集体经济,一手抓项目建设,成立了铜川农百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推行“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工作。投资2.5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54354.01平方米的市级重点项目渭北智慧物流产业园,预计2022年可实现年经营收入3400万元以上。
张进介绍说,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一二三产业协同互动也是当前发展的重大机遇。下一步,王家河街道以“富硒”苹果种植为重点延伸农业产业链,重点推进渭北智慧物流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山水王家河”旅居养结合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产融合发展 提升镇域经济质量
——访印台区红土镇党委书记崔胜利
本报记者 张红
“红土镇作为铜川东部核心镇,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铜川北市区副中心、现代休闲农业特色苹果小镇、全省党性教育基地三大目标,坚持‘提质增效一产、扩规增量二产、融合壮大三产’融合发展战略,系统谋划,高点起步,着力打造‘一心、一轴、三区、四园、一基地’十大板块,镇域经济实现新发展。”印台区红土镇党委书记崔胜利说。
印台区红土镇依托周陵国家农业园区,先后引进大匠农科等企业入驻。培育发展了欣之农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依靠苹果产业,建成了果袋加工、果品包装等企业,镇域经济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
崔胜利说,在加快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红土镇围绕“三产融合发展”做实文章。
加快农业转型,提质增效一产。坚持园区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化,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和特色品牌养殖,形成了春蕾绿色百万只蛋鸡生产、万头肉牛养殖、万头生猪养殖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了莲花池、富农园等一批苗木花卉企业,加快提升做大做优,形成百里绿色长廊。持续整合现有的32个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引进了正大集团、鸿泰果业等龙头企业,加快集体经济从“重数量”向“提质量”转变,全面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红土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基础。
坚持绿色发展,扩规增量二产。支持企业扩规增量、提质达效,持续加大培育力度,稳步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步伐,实现红土镇域工业经济从“量”的集聚到“质”的飞跃。围绕现代农业,延长做深产业链条,集中发展果品储藏、果品包装等配套产业,持续做大做优,孵化催生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立足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新型建材、传统手工木器加工等产业,重点培育东王免烧砖、伯琚堂木器加工等企业,使其扩规增量,进入全区规上企业。
发挥区位优势,融合壮大三产。围绕镇区建设,坚持“一心、多点”总体布局,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力推进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乡村休闲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民进镇入住步伐,完善镇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仓储物流、现代物流,使红土镇成为铜川东部农资产品的集散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惠家沟秀明党性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教育研学游。依托现代农业基础,培育发展好欣之农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中力量打造冯家塬、周陵等田园综合体,加快形成农业观光、休闲垂钓、农耕体验、果品采摘、民宿民居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休闲游,激发镇域经济新活力。
“红土镇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做好‘十四五’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国家战略与市场带动作用的相互促进,经过五年努力,把红土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特色鲜明的苹果小镇,全力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采访中,崔胜利信心满满地说。
发展镇域经济 助推乡村振兴
——访宜君县宜阳街道党委书记于亚军
本报记者 王焕焕
宜君县宜阳街道位于宜君县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发展中心。今年来,宜阳街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认真落实“六保”任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宜阳街道党委书记于亚军说:“今年来,我们街道按照‘五项要求’和‘六保’‘六稳’工作思路,整合资源、重点发力、抢抓‘三变改革’机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实现街道办高质量发展。”
为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宜阳街道办致力于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群众收入。依据街办地域优势与各村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打造“一村一品”。
按照宜君县城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宜阳街道办精心打造了“宜阳花海最美宜君”品牌。年投资200余万元用于流转土地、种植各种适宜生长、观赏价值高的鲜花和中药材七百余亩,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赏花,促进县城经济繁荣,带动并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以此为契机投资300万元着力打造黑家河康养示范村,建设香菇采摘基地、水果采摘园、蔬菜认领小田块、特色康养农家乐等多种板块,研发推出特色康养菜肴12道,同时建成水塔、牛家庄等一批特色美丽乡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和三产服务业发展,群众稳定增收。
按照县城整体发展规划,在街办城乡结合部教场村实施棚户区改造,拆迁38000平方米,建设41000平方米,安置群众420户。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城乡周围环境面貌,为县城扩大发展提供土地。
宜阳街道办秉承“服务至上理念”,为客商创造最好的营商环境,实行项目服务保障领导责任体制及“四个一”制度,确定负责领导及配套工作人员,确保项目落地过程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当前街道办招商引资项目包括:陕果集团两千亩苹果种植基地和服务中心建设、拾花山居酒店水华游乐项目、1500万斤粮食托管中心、千头肉牛肉驴养殖及饲料种植加工基地。
“对以后的工作,我们将拿出‘敢为人先、敢争一流,勇立潮头、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街道升级发展必须有实质性进展,重大项目建设必须迎头赶上全县步伐,街道整治和全域环境卫生必须展现新面貌,乡村振兴和民生事业必须有新作为。”于亚军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