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现在我们一分钟都不敢耽误,年底的订单很多。”陕西达美轮毂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兵说。
作为苏陕合作中单体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标志性项目,2018年8月,陕西达美轮毂有限公司由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铜川市产业合作发展基金(有限合伙)三方共同出资成立。公司总投资10亿余元,主要从事汽车铝合金轮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项目的落户不仅填补了陕西省轻量化铝轮毂制造的空白,也是“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的标杆企业。
据王兵介绍,落户铜川既是对苏陕协作的积极响应,也是为了把握陕西重点发展汽车产业的机遇,依托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煤—电—铝”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势。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铜川依托优势产业“强链补链”的重大举措。该产业园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制造、铝精深加工和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目前达美轮毂、特必克摩擦片、文达汽车配件等30个项目已落地建设,玲珑轮胎、量泰紧固件等21个项目签约入驻,总投资260亿元,完成投资98亿元。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中国建筑铝型材20强铭帝集团,也是依据“陕西制造、铜川配套”战略规划而建。项目建成后,15米全自动氧化生产线为亚洲最长,7500吨卧式挤压机为西北最大。
“我们希望为铜川铝产业延链扩链、转型升级,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贡献自己的力量。”铭帝集团总经理邓春平说。
净化城市,看传统产业如何“跟跑”
水泥企业居然能成为“城市的净化器”?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但铜川惠塬绿色建材项目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该项目总投资240亿元,建设冀东、尧柏两条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纳米碳酸钙三期、年产5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材等7个产业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
呛人的粉尘是传统水泥产业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冀东水泥的工地却是路面整洁,空气清新。
“我们坚持绿色、智能发展,超低排放,建设花园式工厂,物料也在封闭环境内运行。”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区域党委书记韩保平指着不远处一座高大建筑说,“我们建成的铜川万吨线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弃物项目,可处置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多类固废、危废,推动水泥企业向环保型企业转型升级,使水泥窑华丽变身成为‘城市的净化器’!”
人工智能、5G技术远程操作、无人机巡检……这些智能化手段的应用,更是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水泥行业的认知。
紧邻冀东水泥的尧柏水泥,也同样走绿色和智能化发展道路。尧柏集团总裁王蕊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建设的新型绿色环保产业园项目,将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智能集成、新型材料、节能绿色、环保健康的新型产业园区。
两家水泥企业的绿色发展正是铜川在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上的具体行动,即实行“两减(减煤炭、水泥产能)两增(增精洗煤、骨料产能)一延伸(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企业)”。
“抓招商、抓项目、抓环境、抓落实,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路径依赖正在逐步打破,新产业新动能正在蓄势发力。”铜川市市长李智远说。
令人振奋的成绩是:今年以来,铜川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增长4.7%,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居全省第四位。
这正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更是铜川这座煤炭“老”城跑出的绿色速度。
(原载《陕西日报》2020年11月19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