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地处秦岭北麓的潼关县桐峪镇上善村,一幅依托山水、文化独特资源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这个以历史文化、乡村旅游深度结合的村子,在发展产业上找到了新路径,小香菇带动了脱贫致富,为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新希望。
10月21日,走进村上的产业扶贫基地,在香菇大棚内,已经收获过一次的香菇菌棒在架子上摆放整齐,工人们通过一台简易的机器正在给一排排菌棒注水,仅用时5秒,一颗香菇菌棒又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大棚外,经过24个小时烘干的香菇正在被装袋储存。
香菇素有“菇中之王”“蘑菇皇后”的美称,对培植环境要求严苛,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是一种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食用菌种植产业。2019年10月,上善村经过前期论证,充分利用地域气候优势,最终决定引进香菇种植,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今年6月底,利用扶贫资金建成大棚2座。8月底,从河南省卢氏县引进了菌棒。9月底,首批香菇近万斤成功上市。谁想到幸福也有烦恼,“我们刚开始搞,55200个菌棒一下子全部收获,采摘、销路等都遇到了难题,还好,县上好多部门机关来采购,缓解了燃眉之急。” 村党委副书记黄淇告诉记者:“你看,现在好多了,我们可以通过注水时间的不同,人为控制菌棒的生长,实现香菇月月接连上市。”据了解,一个菌棒原料5.2元,可以出四次香菇,大约2斤,按目前市场价一斤8元计算,单颗菌棒净收益可达10元。
通过按照高标准打造扶贫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种植香菇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在带贫益贫方面,脱贫攻坚期内,村上的贫困户既可以在棚内打工,又能享受分红。香菇收益七成用于贫困户分红,三成用于集体。脱贫攻坚结束后,将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如何解决销售问题方面,上善村也有了答案。第一书记张冰告诉记者:“对于鲜菇,通过消费扶贫方式,将重点在扶贫超市等进行售卖。对于干菇,我们正在积极注册商标,充分利用电商等平台,打开销路。”
经过实践,一条香菇质量有保障、销售有门路的产供销一条龙式产业之路,在上善村初步形成,为下一步扩大基地打下了基础。
如今,风景如画的上善村在发展新的产业上找到了金钥匙,通过香菇产业达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效果,避免产业同质化,不仅实现脱贫致富,更是让该村继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等特色之后,给这个老村又带来了一张新的名片。
朵朵香菇如花怒放,开在青山碧水间,开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小康路上,让人期许上善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