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志愿服务育新风 无私奉献暖民心

2020-09-18 09:02  渭南日报

——渭南市志愿服务工作综述

渭南日报记者 白冰涛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志愿者登记在册人数达到24.75万人,志愿服务队2559支,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的激励下,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广大青年踊跃奉献,男女老少纷纷走上志愿服务岗位,用爱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力军,志愿者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行走在渭南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红马甲”的活跃身影:交通路口,他们参与交通劝导,帮助“老弱病残孕”过马路;社区村庄,他们照顾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广场车站,他们捡拾垃圾,倡导文明新风……对他们来说,每个人既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大家具体的行动中生动展现,美了城市,暖了人心。

哪里需要,志愿者就出现在哪里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市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及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党员干部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11.7万名志愿者挺身而出,深入社区、村庄、小区、商场广泛开展社区防控、疫情知识宣传、重点人群排查、联防联控指导、义务献血、关爱空巢老人、向重灾区捐款捐物等志愿服务,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300万人次,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因表现突出,我市5个志愿服务组织、5名志愿者受到陕西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的表彰。

疫情发生后,渭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出“抗击疫情志愿有我”的倡议书,组织了“护目前行,医者无畏”公益募捐等活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渭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是渭南市首个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于2006年。它的发起者是渭南市科协副主席雷振民。他2001年开始志愿服务,19年来一直活跃在救急帮困、关爱老弱、助学成长等志愿活动中。担任渭南青年志愿服务队队委期间,他创建了志愿服务队网站,完善了志愿服务各项制度和QQ群管理办法,规范了组织架构和各类活动流程,形成了爱心陪伴、一对一助学、敬老服务等志愿活动品牌,带动一批又一批青年走上志愿服务道路。

目前,渭南青年志愿服务队已由起初的十几个人发展为拥有900多人的志愿组织,成为全市志愿服务活动的优秀团队。2019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表彰了2018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雷振民名列其中,是我省入选的两位“全国最美志愿者”之一。

雷振民说:“服务别人,快乐自己。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方面,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义诊、助学、义务植树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转变。城乡社区按照“六有”标准,即有统一标识、有办公场所、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队伍、有管理制度、有服务项目,建成了志愿服务工作站385个,涌现出1名全国最美志愿者、1名全国最美环保志愿者、1个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4名全省最美志愿者、8个全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8个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7个全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临渭交警大队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3家单位获得“渭南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

贴近生活,志愿服务活动显特色

临渭区解放街道新世纪社区大多是一些老旧住宅小区,现有11位“空巢”老人,这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寇东升关注的重点。在他的感召下,23名志愿者参与“叫醒”服务,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我们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居民的有效载体,从2015年开始,针对辖区独居老人创新开展‘叫醒’服务,以‘生活有照顾、寂寞能排除、生病能医治、困难有帮助’为工作原则,让一个个‘空巢’变成了‘暖巢’。”寇东升介绍,新世纪社区志愿服务队从2011年开始服务,2015年正式注册,志愿者人数已发展到600多人,常年开展卫生清扫、治安巡逻、扶危济困、科普宣传等,2017年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叫醒”服务荣获2018年“陕西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他个人先后荣获“中国好人”“陕西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目前,“叫醒”服务在临渭区59个社区推广开展,共有1000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服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3000个小时。

“叫醒”服务是我市特色志愿服务之一。近年来,我市围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健康教育等内容,精心策划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

“渭南市万人流动血库”志愿服务活动是由渭南市文明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市中心血站具体协调组织实施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项目。自项目发起以来,全市招募采集无偿献血者68123人次,采集血液22092000毫升,建立稀有血型队伍822人。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3次驰援湖北共计10.3万毫升悬浮红细胞、25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

自2011年起,市委文明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渭南市志愿者协会等部门联合在全市城区主要交通路口组织开展了“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全市10万多名志愿者参与该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超过80万小时,有力提升了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识。

此外,渭南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的“暖冬活动”志愿服务项目、合阳县爱心飞扬公益服务中心开展的“快乐驿站”困境儿童成长项目、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等,持续关爱帮助弱势群体,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品牌,发挥了示范效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机制护航,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

2019年5月15日,我市13个县(市、区)联动启动“周三文明交通礼让日志愿服务我践行”活动,并通过网络同步进行直播。这是对2018年我市开展“斑马线上我文明”主题活动的又一次深化,同时也开启了我市城市文明交通的升级模式。

“渭南车让人做得很好,从斑马线上走过感觉到被尊重,心里很温暖、很感动。”市民白宇高兴地说道。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斑马线上我文明,渭南周三文明交通礼让日”活动向纵深开展,今年我市成立了渭南市周三文明交通礼让日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2020年渭南市周三文明交通礼让日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推动“斑马线上我文明”“周三文明交通礼让日”“一盔一带、平安常在”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常态化。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文明办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志愿服务条例》,不断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配套法规政策,先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实施意见》《渭南市志愿者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星级认证的通知》等文件,为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有序开展打牢坚实基础,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凝聚社会共识、培育生活方式转变。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我市印发了《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在做好富平县、韩城市全国试点以及华阴、合阳、大荔和白水4个县市级试点县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我市梯次推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化拓展到各县(市、区),全域推进。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99个,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志愿者达23万人。

渭南之美,美在城市,美在人心。如今,人人可为、处处可行、时时可做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渭南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文明城市作了最好的诠释。

全站热点
雁塔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李连永调研雁塔区工业经济稳增长工作

2020-09-17 19:55阅读

新区以决战必胜的精神姿态迎接创文“大考”

2020-09-17 08:08阅读

市委组织部来席王街道检查验收“五化”标杆社区党组织创建工作

2020-09-15 17:35阅读

李智远与河北航天振邦公司董事长孙广谱座谈

2020-09-14 08:17阅读

区司法局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 持续不断为企业提升营商环境发力

2020-09-10 23:20阅读

喜河镇:消费扶贫让贫困群众笑开颜

2020-09-09 10:08阅读

新城区雁东幸福林带供热站配套燃气工程开建,周边40万用户今冬可以燃气供暖了

2020-09-07 15:0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