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召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
渭南日报记者 张伯阳
“全市上下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村集体利用自然环境、文化和生态资源、区位优势等,总结成功经验,创新提出内生动力型、对口援建型、借智入股型、企业带动型、村企合作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多渠道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产权制度改革成效初显。”8月27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0年全市深化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刚就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新闻发布。
在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2018年年底全市12个县(市、区)1962个村全面完成清产核资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中央安排的全部基础工作,共清理出资源性资产1243万亩,经营性资产42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32.9亿元,进一步规范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涉改村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建立了成员名册和登记备案制度,避免了“两头空”“两头占”和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现象的发生。
股权设置由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协商决定,全市共量化股东数413.31万个,量化集体资产总额33.9亿元,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根据村级申请,镇级审核,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核准、登记、颁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确认其法人地位的程序,全市1962个村全部领取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开设了银行账户,刻制了印章,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全市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已基本形成,为广大群众、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建立了公开透明、自主交易、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交易服务平台。10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县级产权交易中心,79个镇建有产权交易服务站,1057个村配备了信息员,有效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增收,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目前全市1418个村已确定发展产业,占总村数的72.3%;1391个村获得发展集体经济财政资金支持,占总村数的70.9%;848个村有经营收益,占总村数的43.2%;341个村实现收益分红,惠及贫困人口10万余人。
华州产改经验,富平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的模式,合阳沟北村、城后村,澄城郭家庄、翟卓村,蒲城闫家村,大荔长安屯村的产改成效等国家试点县和典型经验受到中省市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其中,合阳沟北村发展集体经济经验入选国家级典型经验。
刘刚说:“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今年基本收官,目前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为了高标准完成改革工作,我市实行市级监督指导、县级组织实施、镇办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市产改办具体指导协调,强化业务培训,加大督导检查,抓住重点、打造亮点,不断推动工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