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一大片葫芦长得真好,真漂亮!近日,沿着西宝中线武功大庄段北韩村口一路向北,一片绿色的海洋涌入眼帘,枝叶繁密的百亩瓜蒌基地中,只见一个个肥硕翠绿的葫芦挂在枝头,惹得行人纷纷驻足,啧啧称奇。这被误称为葫芦的植物,其实真名叫栝楼,又称瓜蒌。它在武功县大庄镇高村党支部书记张恒利的眼里,就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宝葫芦。
武功县大庄镇高村土地条件差,地块散碎,不利于机械作业。加之,村民收入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率低、收成少,群众收入水平低。为了改变现状,该村四支队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经过全国多地考察学习,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的瓜蒌上。
但要把这个陌生的产业带进村里,一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咱们这儿一直种的都是麦子,再就是种一点苹果、梨等经济作物,像瓜蒌这种稀罕玩意,想都不敢想,更不要说种了。很多村民心里犯嘀咕,不敢尝试,大都害怕承受失败的风险。这让张书记和村支两委一班人犯了难。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激发村民种植瓜蒌的积极性,张恒利决定只要村里人愿意种,他就自掏腰包免费提供苗子。在他的带动下,仅村干部种植瓜蒌面积130余亩,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也对种植瓜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提起种植瓜蒌,副主任张新站也一下打开了话匣子:瓜蒌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作物,其根块、瓜肉、蒌皮、蒌籽均可入药,可以说浑身都是宝,而且近年来,瓜蒌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前景广阔。
虽是炎炎夏日,张副主任站在瓜蒌地里用指头画着地,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瓜蒌四年一种,年年有收成,亩产瓜子250斤,市场上每斤30元收购,每亩每年收益比小麦、玉米等生产增收6000余元。
不远处,贫困户张全志正在除草、打药、浇水虽然今年才开始到基地做工,可她觉得比起在外务工,这里更适合自己。每个月可以在基地做20多天活儿,算下来每个月2000元左右收入,一年下来也能挣1万多元钱,同时还可以照顾家庭。对于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其非常满意。
贫困户张全志的增收绝非偶然,得益于该镇走出的这条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贫困户的扶贫产业发展之路。据悉,高村种植瓜蒌面积已扩大到230余亩,通过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已脱贫致富8户35人。同时,30多户一般农户参与田间管理,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增收。
随着瓜蒌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村党支部书记张恒利在做好种植销售的同时,又打起了瓜蒌深加工的主意。张恒利高兴地说:我们准备开发新品种,这两天正在联系厂家购买加工瓜籽和榨油的生产设备,进一步把产业链条拉长,努力将小瓜蒌做成大产业。
如今,大庄镇高村瓜蒌的产业链还在继续延伸。走在高村的乡间道路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瓜蒌田,用当地群众的话说:昔日荒地结金果,小瓜蒌变身宝葫芦。(闫育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