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我们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韶荣可下了苦了,他凡事都亲自上阵,你瞧,这面墙上画个啥画儿都是他给指导的,这人能着哩。”老支部书记梁双武指着文化墙说。
环境美了,村民们干事的热情慢慢被激发出来,可大伙各有各的想法,很难拧成一股力量。艾韶荣想,村子要发展,首先得人心齐。
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他创新运用了两个办法,即“先议事,再做事”“用好党员和能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新办法避免了一言堂的工作模式,全村人都觉得自己说话有分量了,只要说得对,就会被采纳,村民的主人翁地位显著提高。”艾韶荣回忆说。
很快,工作便有了成效。村里的老党员经常来找他建言献策,年轻党员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村上“能人”有很多,他经常走进这些人家里,跟他们拉家常,闲聊中打开了自己的思路,不仅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全村的凝聚力也变强了。
兴产业 群众生活有盼头
每个傍晚,站在军台岭上,望着村庄,艾韶荣心里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军台岭村如何才能脱贫,实现长足发展?
很快,他有了思路。“我们农民就要像个农民,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艾韶荣说。
在他的精心谋划下,军台岭村脱贫工作以“精准”为着力点,坚持发展绿色产业,确定了“以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逐步推进,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规划总格局。
思路有了,怎样调动大伙的积极性,让人人都能参与到全村的发展大潮中,共同致富奔小康。艾韶荣意识到,必须确立新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多劳者多得。
恰逢时机,2017年,王益区“三变”改革打响,接到区委、区政府“三变”改革指令后,艾韶荣意识到机遇来了,他迅速组织召开军台岭村“三变”改革动员大会,带领村民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成立了军台岭村经济合作社,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股权设置与量化;他通宵达旦学习文件,研究政策,想方设法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面对之前股权管理模式死板、操作困难、股东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的问题,艾韶荣积极与村民探讨,了解所盼所需,探索实施了股权静动态容器式管理模式,实行有偿进退出机制,获得了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现在股东的数量是固定的,一个股东退出,下一个人才能入股,退出的股东我们会根据他的入股年限给予一定的补偿。”艾韶荣说。
在艾韶荣的努力下,军台岭村民实现了从“要我变”到“我要变”的观念转变。他鼓励种植养殖大户强强联手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各类产业技术、信息有机整合起来,以“集体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规划建成了王益区军台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军台岭村金银花种植基地,成立了铜川市吉瑞元养兔基地、军台岭康园经济生态林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纳入其中开展创业,带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终于,王益区首个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顺利完成,为王益区其他村“三变”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在“三变”改革中,军台岭村少了矛盾,多了理解,改革显得活力十足,改革真正改到了群众心坎里。
“厚”文化 特色乡村赋新能
在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中,艾韶荣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村子里优势文化这么多,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天然禀赋,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以前的古驿道那么繁华,为什么现在人还是穷?”
艾韶荣站得高、看得远。他借助军台岭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台岭战役”为基础,打造了3A级红色旅游景区“军台岭战斗纪念碑”以及“战斗纪念碑广场”,建设了小型区域文化广场4个、生态停车场3个,村庄绿化率达70%以上,实现了水泥路、巷道路灯、户厕改造全覆盖。逐渐打出了“红色军台岭”名片。
紧接着,他又开始依据古同官历史,积极挖掘历史文化、古村文化,以古驿道、古驿站、千年皂角树、战斗水库、藏兵洞等为亮点,以建设红色军台岭3A级景区为契机,发掘规划“古驿道”“古驿站”“狗刨泉”等景点,打造休闲观光景区,让游客在此不仅能参观红色军台岭遗址,体验古驿道的风情,还能领略特色乡村文化。
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吸引外地游客慕名观光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在军台岭村,农闲时节村民都会就近在家门口打零工,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现在的军台岭村,实现了水泥路全覆盖、排水渠全贯通,昔日泥泞的道路、破烂的村容,以及记忆中的“牛屎窝”,如今已经变成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农村,一幅清新美丽、引人入胜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军台岭的昨天已是历史,军台岭的今天阳光灿烂,相信军台岭的明天在我们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会更加美好。”艾韶荣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