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崔晓羽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前,耀州区贫困发生率高达14.97%,超过3万人处于贫困线之下。为了摘掉“贫困”的帽子,全区上下尽锐出战,形成了区镇村三级书记抓脱贫、党员干部齐上阵的攻坚体系。经过艰辛努力,今年2月份耀州区正式脱贫摘帽,同时在脱贫路上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
扶贫扶志有办法
从耀州城区出发到瑶曲镇葫芦村,要走五十多公里的山路,四十多分钟的车程。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山清水秀,街巷整洁的村子,曾经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在脱贫户刘清礼家,几个人正在用手机拍摄小视频。拍视频的人叫赵慧,是葫芦村第一书记,别看设备简陋,但是大家忙活起来都很认真。
赵慧拍摄的短视频画面中,刘清礼母亲开心的说着,“我们葫芦村家家户户都养鸡,都是散养的,我也养了些鸡,散养的鸡,鸡蛋大,营养高,也好吃。”
葫芦村土特产品丰富,家家户户都散养土鸡,而且山里一年一季的玉米也很受欢迎,但是由于距离市区远,销路一直是个大难题。
如今,赵慧制作的短视频高人气的播放量,让葫芦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火了起来,吸引了本地和周边许多游客前来葫芦村观光游玩。葫芦村村民足不出户,一天就能卖出一百多只土鸡,销路再也不发愁了,群众种养殖更有了信心。
土特产品销路不愁,好日子就有了奔头。再加上这几年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村容村貌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使得村民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着改变。村民们都是满满的自豪感。
踏实肯干有做法
脱贫路上,帮扶干部在动脑筋想办法,贫困户也在利用国家的好政策,加上自己的勤劳肯干,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铜川市鸿伟肉兔养殖基地最近一次发工资的现场,有几个养殖能手还领到了奖金。今年63岁的脱贫户张卜绸在养殖基地打工已经四年了,从刚开始的门外汉,到如今的养殖能手,张卜绸踏实肯学勤劳能干,每个月工资也从1500块钱涨到了2400块。
张卜绸是锦阳路街办张郝村人,三年前丈夫患病去世,由于看病时欠了不少钱,再加上孩子上学,2015年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全区就业扶贫的政策,张卜绸在村子对面的肉兔养殖基地就业了,除了工资奖金,她还有土地流转和扶贫项目分红,每年收入能达到三万多元。
坚持把每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稳定就业一人作为根本任务,耀州区大力挖掘扶贫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的潜力,及时向贫困劳动力推荐适宜的就业岗位,促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038人次。
铜川市鸿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庆说:“我们公司2015年参与脱贫攻坚以来,通过产业扶贫的四种模式,散养模式、集中托管模式、合作社模式和村集体帮扶模式累计带动贫困户3100多户,截至目前已完成分红额400多万元。”
教育扶贫讲方法
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耀州区全面排查辖区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面落实因病、因残而不能上学的适龄儿童送教上门政策。
方新宇是庙湾镇柳林小学学生,天生智力残疾二级。2018年,柳林小学的老师们在摸底排查中,了解到这个因智力及身体残疾,而不能随班就读的适龄儿童。
柳林小学教师王娟说“记得第一次来他家的时候,孩子就躲在父母身后不敢看我们,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感到很心酸。”
根据方新宇的实际情况,庙湾镇柳林小学按照一生一案的要求,为他量身制定了教学计划。两年来,柳林小学的老师每周都会上门为方新宇授课,孩子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乐观。“现在孩子的变化特别大,能和人进行正常的交流,能认识数字,能认识颜色,我们都感到很欣慰。”王娟说道。
“政府和学校真的没有把我们家孩子给忘了,也没有排斥他。我们家孩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他爸爸有公益岗位,地里还有一点收入,我打工的话怎么也有一些保障。这都是国家的政策好,也感谢老师对我们的付出。”看着儿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母亲白秀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耀州区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截至目前,送教上门已经惠及40名学生,与此同时,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311人次1863.58万元。
自2014年以来,耀州区累计实现9920户33238人脱贫退出,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对于群众来说,脱贫只是起点,有了国家的好政策,通过勤劳的双手,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