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芳
“青年在哪里,它就在哪里;青年有何种需求,它便倾心为你。”它就是你我身边的共青团门店——铜小青之家。
6月5日,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齐慧琴走进铜小青之家,为我市落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寻求社会支持体系,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重新步入人生正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齐慧琴说,自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发出后,市县各级检察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个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汇聚社会多方力量,全力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关护帮教工作。
时间拨回到2018年。
“精准扶贫,精神陪伴,爱心付出。”这段话出自青年志愿者陈玉霞的日记中,她是共青团四点半课堂公益项目的志愿者。
陈玉霞在活动过程中,敏感地发现了一名叫宋广远(化名)的孩子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宋广远一直跟着父亲生活,父亲下岗失业,靠打零工维生,家境贫困,显得自卑胆怯。
共青团四点半课堂公益项目实施以来,有很多像宋广远一样的小朋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陪护的他们,放学后便来到社区,有专门的志愿者为他们辅导作业,给他们讲故事,大家还能一起做游戏。在志愿者的精心照顾下,宋广远和小伙伴们上课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下课一起玩闹一起游戏,十分幸福。
市检察院为未成年人寻求社会支持,四点半课堂公益项目在全市逐渐形成了“童心港湾”“小熊成长屋”等多个项目化支持的工作阵地,并向社区、工厂持续覆盖延伸,为父母打工的孩子们解决了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
铜小青之家到底是个啥?为何如此“神通广大”?带着诸多疑问,记者也走进了铜小青之家,听工作人员讲述它究竟是如何发挥青春驿站平台作用的。
据工作人员孙浩介绍,铜小青之家是全市31家青春驿站的总枢纽,以建好线上宣传服务平台和线下体验互动平台为目标,开展青春讲堂,举办心理辅导,邀请各界青年大咖、专家学者举办富有理论性、趣味性的讲座分享和专业辅导。
此外,铜小青之家还整合市县团委、直属团组织和31家青年之家的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打造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线上聚焦青少年热点、主动跟踪服务,形成青年点单、驿站接单、社会组织承接,志愿服务参与的“键对键”服务模式。
“在这里,来访者可以远离都市的紧促感,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也能在休闲洽谈中扩大朋友圈,还能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那些农村儿童保护体系项目,为孩子们筑起七彩童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孙浩高兴地说。
铜小青之家自2019年9月建成试运行以来,始终按照打造综合服务体的功能定位,建成一个总门店,办好两个平台,统筹三支力量,推行四项原则,提供八项服务,组织开展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党日团日、青年婚恋指导讲座、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红色印记寻访等各类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40余场次,直接覆盖服务青少年6000余人次。
“看看书、听听歌、蹭蹭网;这里有好玩的事儿,靠谱的伴儿,有趣的朋友圈。”打造青年之家、构建青年兴趣文化圈、汇聚青年力量、延伸青春公益成长链等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铜小青之家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建共用共享”这一理念,打造集青年交友交流、创业培训和团务展示、电商展销、公益创投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以来,青春驿站发挥枢纽阵地作用,积极动员各方青年力量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中,他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始终奋战在防控一线。
点滴星光,汇聚璀璨星河。疫情期间,全市燃气、供电、运输等行业、组织共组建青年突击队131支,3500余名团员青年奋战在疫情一线。组织动员656名返乡大学生到社区、村报到,投身到疫情防控中。动员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累计捐款捐物70余万元,先后数次远赴河南等地筹集购捐防护物资。组建疫情防控“12355”服务专家团,24小时在线开展心理援助。招募青年教师111名结对帮扶防控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子女2832人次,累计开展“五个一”志愿服务2922小时。
记者了解到,去“四化”(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强“三性”(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路径,团市委以工作阵地建设牵引聚集人才队伍、服务项目,将创新工作模式和服务内容作为“铜小青之家”打通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实现团组织、工作和阵地在基层的有机融合。
谈及“铜小青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团市委副书记赵琨言语间满是坚定。他说:“团市委将深入总结驿站管理运行经验,在规范化、精准化、常态化和品牌化上做文章,持续实施“益青春·共小康”公益伙伴计划,培养支持一批具有社会较大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