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水质清凉,口感甘甜,富含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请大家放心使用。”6月15日,临渭区纪委监委驻桥南镇天留村工作队长唐军炜忙着为到访的人介绍道。
在距离天留村约1.5公里处,有一股清泉从山涧石缝中涌出,养育着一方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天留村依托村里优质的山泉水资源,建起了渭南市首个扶贫山泉水厂,积极推行股份制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本村村民实现就业和分红,“车轱辘”山泉水变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水”,群众脱贫增收的信心因水而富足。
集众筹 打造“车轱辘”山泉水名片
“如何能够依托优质的山泉水资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是天留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只有部分老年人在家务农,可惜这么好的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村主任汤琳说,“我们当时决定,为村里建立一家水厂。先后考察和了解了许多桶装水生产厂家,村‘两委’人员到外地实地考察调研,对水厂的运营、管理模式都进行了详细地了解。”
2017年,天留村召开全村村民大会,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依据“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这一原则,确立了由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具体承办,党员带头入股,带动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自愿入股原则,投资400万元(其中省财政扶持补助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100万元,村民集资入股100万元),规划占地7.0亩,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车轱辘”山泉水厂,该项目已于2020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车轱辘”牌山泉水正式面世。
“车轱辘”山泉水,寓意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天留山村人祖祖辈辈饮用的是位于水厂不远的泉眼流出的山泉水,因为泉眼喷出来的水将周围泥沙打散后形状酷似一个车轱辘,大家就称之为“车轱辘山泉”。“山泉水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后味甘甜,非常适合大众口感,做高品质的水,让饮用我们山泉水的人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让大家爱上‘车轱辘’山泉水,让更多人喝到高品质的纯天然山泉水。”这是天留村“两委”一班人的初心。
广受益 致富一方百姓
6月15日,在天留村扶贫山泉水厂生产车间,全自动桶装水生产线的机器高速运转着。村支部书记田整社介绍:“我们引进的全自动化山泉水生产设备,是同类别中最先进的,每天可生产2000桶山泉水。”
“只要公司的生产线在运转,村民就有收益,我们一桶水卖12元,年收益预计在150万元左右,到今年年底就可实现全村288户1097人股份分红。”田整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天留村山泉水厂投入生产后,成立了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中心的管理团队,采取厂长负责制,切实践行精准扶贫的精神,整个项目采用“党建+村集体经济+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推进,并在全体股东中选举出了监事会,负责日常监管、生产销售,解决管理难题。
在收益分配上,将集体统一经营每年所获得的集体纯收益,除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留存20%,剩余纯收益按12%的比例提取集体公积公益金和经营风险金,按88%的比例分配给集资村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同时,为了让扶贫实现“输血”变“造血”,在就业方面,优先聘用贫困户作为企业生产工人,让贫困户既可以分红,还能赚到工资,增加家庭收入。为此,水厂内还专门设立了“扶贫车间”,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厂里工作,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打工务农两不误。
50岁的严小朋是天留村孙家河组人,今年年初,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他突发脑梗住院,医疗费报销后共花了1万多元。“我虽然身体恢复得不错,但医生嘱咐尽量不要干太重的体力活。好在村子建了水厂,从今年4月开始到水厂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就是给桶装水套袋,工作很轻松,每月工资1500元。虽然相比之前外出打工工资少了点,但离家近工作也稳定,收入也比较固定,不用再东奔西跑。”严小朋说。
贫困群众许锋是天留村“车轱辘”山泉水渭南城区送水点的一名送水工,他说:“我母亲因脑梗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要照顾老人,孩子还在上大学,在家门口能找到月薪3000元的工作,我做梦都没想到。今后我一定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为水厂作贡献。”
当记者问起山泉水的销售问题时,渭南城区销售网点负责人说,由于水质优良,天留村生产的“车轱辘”桶装山泉水刚一上市便受到广大群众喜爱,每天桶装水销售量都在100桶以上,不久还将在渭南城区再建两个送水点,让城区百姓都能喝上品质优良的山泉水。
目前,“车轱辘”山泉水厂已为村子6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水厂的收益也让当地村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这不仅增强了村里的集体产业收入,解决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还更好地帮助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