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老舍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会派遣,参加北路慰问团,到西北去慰问抗战将士。老舍一行从重庆出发,行程两万多里,历时五个多月。他们经成都过广元,出川入陕,在1939年7月8日到达凤县双石铺,9日从宝鸡前往西安。在宝鸡停留的这一天,老舍看到了工合运动的热火景象,写下了激情澎湃的诗句:“新的路,新的铺户,新的气象是新的觉悟。”“听,车轮急转,人马喧呼,汽笛呜呜,马达突突!”……
老舍在凤县、宝鸡看到了什么,让他如此充满激情地称赞这里的工合运动?
当时,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夫妇等国际友人和卢广绵等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工合”将失业工人、难民等人组织起来,生产军需民用物资,支援前线抗战,掀起了一场经济救亡运动。1939年4月,工合双石铺事务所成立,业务涉及机器、纺织、制革、耐火砖、陶器、军鞋等。按照当时刊物《西北工合》的描述,双石铺有“奇奇怪怪的机器社”“供不应求的造纸厂”“洋气十足的化验所”“拉拉队似的缝纫社”等十几种合作社,机器社社员生产梳机、平轮大车等物资,造纸社社员生产“新闻纸”、黑山纸等物,缝纫社社员缝制衣帽鞋袜等,源源不断的物资从双石铺诞生,这里被称为“模范工合城”。老舍看到群众辛勤劳作、支援抗日前线的干劲,不禁深受感染,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们的不识字的农夫,没有进过城市的村妇,会把牺牲看作坦途,用血用肉把破碎的山河撑住!”
除过凤县双石铺,当时宝鸡、凤翔、陇县都设有“工合”事务所。工合宝鸡事务所在永清堡村(今渭滨区永清村)设纺织社,当地人叫“纺毛站”,社员从这里织出了大批军毯,送往抗战前线。
在宝鸡,老舍看着运送货物的火车,听着火车的鸣笛,听到了“赴战的狂喊”。是的,虽然这些工合社员没有上战场抗击日寇,但他们用双手制作着武器、军鞋、军毯等物资,有力支援着抗日。在老舍的诗里,“这坚强,这乐观,这民族生命的丰富,从流离与死亡中找到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