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 刘雪妮
“下雨了,校园里空无一人,我想漫步在操场上,摘下口罩,大口地呼吸!”这是2月26日,刚刚在武汉光谷方舱医院上完班到驻地休息的渭南市第一医院护士陈艳丽发的一条朋友圈。2月15日,她随陕西省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赶赴武汉,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能摘下口罩大口呼吸新鲜空气,成了她和战友们这些天最想做的事。
大年三十晚上,陈艳丽下班准备和家人吃年夜饭,当看到春晚现场抗击疫情主题节目《爱是桥梁》时,她的心一下子揪得很紧。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她立刻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一场国人将要面对的大战。
第二天,陈艳丽早早就去了医院。随后的几天,她坚守在科室为患者服务的同时,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情况,当看到武汉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时,陈艳丽瞒着家人写下了请战书。随后,她将10岁的孩子送到父母家,一门心思扑在医院偷偷做着准备,随时准备奔赴武汉抗击疫情。
2月13日,收到通知:2月15日随我省第三批医疗队支援武汉。丈夫半开玩笑地说:“你这是先斩后奏。”父母更是一通接一通电话打来,虽然没有明确劝她不要前往,但话语中有太多担忧。
2月15日晚7时,武汉。车窗外,小雪纷纷淋淋,街道灯火通明,空寂无人。此刻,陈艳丽才有了已经到达抗击疫情一线的真实感。
2月16日下午,进驻武汉光谷方舱医院。当时舱区还没有收治病人,大家进行了严格的培训,确保在随后的工作中不因疏忽增加感染风险。
2月17日上午8时,陈艳丽和3名同事进舱上班,虽请战来到武汉,但并没有真正接触过新冠肺炎病人。等待病人时,她有些紧张,培训细节在心里演示了一遍又一遍。
下午5时开始,不到两小时,舱内陆续住进58名患者。接病人、安排床、简单问询……陈艳丽和同事们忙得脚不沾地,紧张情绪也已无影无踪。
因为是第一次收治病人,情况多且杂,忙完出舱已是晚上11时。脱掉防护服、消毒、洗澡……坐到床边已经凌晨两点多。陈艳丽赶紧拿出手机,老公和妈妈发来很多留言。本想和他们多说几句,但实在太累了,简单报平安后,她就进入了梦乡。
17日稍微有点手忙脚乱,现在已经应对自如,陈艳丽坦言说,经验就是这样一点点在实战中积累起来的。
她们从四人增加到六人,分工明确。一个人负责和外界联系,预约CT、调拨所需物资、带患者检查……其余人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健康教育……对情绪不好的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对一些症状稍重的患者,她们高频次观察、问询,以便掌握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在舱内,陈艳丽和同事几乎都是小跑,在厚厚的防护服下面,衣服一天到晚都是湿的。“出发前往武汉时,每个人的行李箱里都准备了纸尿裤。可进舱后才发现,根本用不上。只要穿上防护服,大家肯定不吃不喝,工作强度很大,中途不出舱,汗出的哪还有上厕所的欲望。”陈艳丽说。
在舱内,有些患者特别乐观,看书、玩手机、锻炼,有时看到医护人员跑得不停,还主动询问要不要帮忙。看着这些患者,陈艳丽觉得干劲十足,也信心十足。
“情况不断向好,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新增病例也在减少。现在我们能做的,是继续做好医疗服务,我想尽全力让他们早日康复出舱。病毒是可怕的,但它压不垮我们中国人的脊梁。”陈艳丽语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