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学习张建华| 抗“疫”丰碑上将永远铭刻他的名字

2020-03-05 18:05  咸阳日报

抗疫丰碑上将永远铭刻他的名字

采访张建华事迹手记

院子里的救护车,椅背上的工作服,窗户下的多肉花,还有,贴着照片的上岗证这一切,都还留存着他过往的印记,他的名字还如常被时时唤起,就像,他从未离开一样。

但终究,与时间赛跑、与疫情决战的张建华,永远地离开了,他短暂但璀璨的生命,从此定格为永恒。

采访、写稿、成稿、刊登几天来,长篇通讯《闪光的足迹追记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张建华》的采写过程让我心情格外沉重,眼睛一次次湿润。采访中,张建华的同事、家人在悲痛的心情中各自回忆,用一件件小事,还原了张建华真实可感的生命。朴素深沉的爱,让点滴小事升华感动、催人泪下。每个人或不敢,或不愿,相信他已真的离世。随着他们的回忆,一个踏实、敬业,鲜活、亲切的抗疫战士在我眼前逐渐明晰。

在张建华家中,我采访了他的妻子周菊慧和儿子张强。他的女儿娜娜因过度悲痛,婉拒接受媒体采访。

采访中,周菊慧抽泣地诉说着张建华的生前种种,工作了十几年,只有两年的春节没有值班,其余时间全部在值班,弄得我们三十吃饺子都不等他。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心里发酸,惋惜他享受天伦之乐的短暂,但敬佩他坚守岗位的赤心。

除了妻儿,张建华家中还有七旬老母和三岁小孙子。坐在炕上的老人倚在窗边,忧伤地看着院里来往的人群,让我实在不忍去看她的眼睛,甚至对自己不得已打扰感到深深的愧疚。在院里,老人的小重孙无忧无虑地玩耍,我建华爷爷睡觉了。这句稚嫩的童言,让在场所有人都湿了眼眶。

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年老体弱,自己需常服药,而妻子没有工作,张建华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负担了全家人的生活,一直过得非常拮据。虽然已很是困难,但他仍大方地帮助别人,遇到群众生病,他主动垫付医药费,得知村医母亲住院,他拿出2000元帮忙救急。这样的人,纯善得让人钦佩,无私得让人心疼。

在张建华的办公桌上,除了防疫宣传手册和工作资料,更多的是他的学习笔记,记录了他在主题教育中的所识所得。在笔记中他写道,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斗争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虽不是党员,但始终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照自己,用生命坚守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他是一个工作狂。他是一个直性子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每位接受采访的村医,都对张建华有着同样的印象。他的离开,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次沉痛的打击,大家纷纷发文致敬,倾诉对他难舍的情谊。

在最后一天的采访中,旬邑下起了鹅毛大雪,我在疫情检查点记录所采内容只一会儿,就冻得手脚僵硬,隔着口罩哈气取暖。而每天,检查点的执勤工作人员得在这样的天气里户外值班24个小时,年轻的女性医务人员也得值守12个小时。

在市上领导的帮助下,原本就修学护理专业的娜娜,即将成为市级某医院的一名护士,带着父亲的信念,沿着父亲的脚印继续前行。若张建华得知,定会欣慰吧!

他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坐标和学习楷模,逝者无言,人心是碑!的确,张建华的精神需要我们铭记,相信在他的感召下,更多人将无所畏惧,昂首阔步地打赢疫战。待山河无恙,疫情散尽,我们将立起心中丰碑,将英雄之名永远铭刻。(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婕)

全站热点
彬州市永乐镇“11233”机制落实管控责任

2020-03-05 12:01阅读

坚持疫情防控和项目建设“两手抓” 渭南市各县市区2020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2020-03-04 11:03阅读

半山腰的坚守|党旗飘扬在阎良教育一线

2020-03-02 16:27阅读

碑林区领导带队走访慰问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家属

2020-02-28 15:50阅读

足不出户,线上游铜川、看好戏

2020-02-26 10:13阅读

党旗在一线飘扬||北屯街道靳家村党支部志愿服务暖人心

2020-02-23 15:26阅读

渭南发布丨从浙江打来的感谢电话

2020-02-20 15:0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