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聚焦服务提效能 繁荣文化惠民生
“每次在广场上看到我们铜川的这些老照片,都会有特别的感受,非常感谢拍摄者,让我能在繁忙的生活中,回忆和享受曾经的那些美好。”上百幅黑白和彩色对比的照片成排地悬挂在新区阳光广场,引来了不少人驻足、评论。这是由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360度看铜川”优秀摄影作品展的一角,一幅幅富有年代气息的、精美的摄影作品展示了铜川各行各业一路走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经过几年的发展创新,该展览已经成为铜川市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入选陕西省优秀文化品牌活动。
在铜川,像这样立足实际,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探索与当地群众文化需求完美对接的成功探索有很多。近几年,铜川坚持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着力完善设施网络、提升服务供给、创新机制体制、加强人才保障,2019年3月成功创建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且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铜川在阵地巩固、加强基础硬件、人才投入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探索,让服务弥补短板、深入民心,打造独具特色的“铜川模式”。
“互联网+”将文化服务延伸至城乡
“足不出户就可以免费拿到自己想看的书,太方便了。”一位享受到“你看书、我买单”图书服务的书友开心地说。“你看书、我买单”服务模式,是铜川图书馆探索数字图书服务的一个创新举措。具体来说,就是读者在铜川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或指定网站可免费在线购买想看的图书,不用付款,看完后按时归还到就近的图书馆即可,铜川图书馆会统一为这些书买单。免费网购图书,是铜川市“网购文化”服务的初步探索实践,构建了一个集图书馆、读者、图书供应商、物流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让读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想看的图书,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解决图书馆服务城乡差异大、覆盖率低、借阅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
铜川市在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将互联网思维不断延伸,借助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活动,让偏远地区的群众无差别地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切实延伸了服务半径。今年以来,铜川市对每场政府购买的基层公共演出进行网络实时直播,通过直播平台,让无法到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能在电脑、手机上看演出,并留言互动。同时,为切实解决直播观看所需的流量问题,铜川市加大投入,确保所有综合文化站和80%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电脑配备全部到位,并且站点周围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尽可能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免费看直播的红利。
为了将这项惠民举措做到实处,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建设,制定了市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对承担演出的演艺公司细化服务要求和考核细则,全面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演出绩效考核,确保这项惠民工程做细做实。截至10月26日,演出直播累计137场次,直播累计观看量21237人次。
改革领航让文化服务更贴心
结合公共文化体制改革,为进一步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落到实处,让群众享受到便捷、贴心的公共图书服务,铜川市县两级图书馆均实行了延时开放,一年内365日对外开放。铜川图书馆开设了专门的延时阅览室,延时开放时间从下午18:00开放至晚上21:00。自从2018年开设延时阅览室以来,每日上座率平均达到50%以上。便民书屋建设项目也是铜川图书馆采取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区域发展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截至目前建成37家,集群化图书馆网络服务实现全覆盖。
铜川市顺利完成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2017年,铜川市群众艺术馆、耀州窑博物馆、宜君县图书馆、印台区图书馆、王益区少儿图书馆、王益区文化馆、耀州区图书馆7家被列入铜川市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市级试点单位;2018年,铜川图书馆、宜君县文化馆等5个单位完成第二批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通过建立理事会、监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理事会和监事会的正常履职,进一步健全了全市公共文化场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建立起适应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型治理模式。
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王益区在挖掘服务效能上下功夫。罗寨村和军台岭村在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文化大院试点建设,真正实现了文化建设大家说了算。乡村文化大院的组织管理更为高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在罗寨村文化大院里,不但设有乡村书画根雕奇石艺术馆、乡村书吧和姜女秦绣传习所,秦腔自乐班、乡村舞蹈坊也愈加受到乡亲们的追捧。铜川市王益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田雅妮表示,乡村文化大院充分发挥了基层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带动作用,有效激发了村民开展多样文化娱乐、技能传学活动的积极性,既传承了乡村文化,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育民更乐民。罗寨村理事会成员20名,主要由村里文化爱好者、乡村文化能人及乡贤组成。
文化大院的建成是王益区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深入的探索实践,有利于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文化服务供给与村民文化需求不匹配、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你需我送”的文化供给让群众更享受
为共建共享盘活文化资源,实现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匹配,铜川结合自身实际,立足群众想办法定措施,通过“文化连心桥”“文化融合结对子”做客半小时”等方式,实现城乡文化要素融合交流,破解了文化精准扶贫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的难题,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路径。
在基层公共图书服务的效能探索中,王益区延伸“一心多点”服务思维,通过在基层试点实施“图书漂流”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黄堡镇辖域内,群众可将自己的书籍在镇综合文体中心或就近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捐借,文化管理员负责对捐送的书籍登记管理,其它群众可根据自己兴趣喜好借阅。“图书漂流”活动,有效解决了基层图书资源有限、流通率不高、基层文化服务不对等的问题。
以王益区青年路街道办为例,该街道办整合辖区内单位的图书资源,创新开展图书漂流暨读书交流活动。在镇区单位辖域内,每个月定一家中心单位,月初将其他单位50至100本书流入中心单位,由专人负责管理登记,月末在中心单位召开读书交流活动,借书群众谈感想谈体会,与大家分享喜欢的文章。
如今,“小交流”已经潋滟变成了“大讨论”,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已经影响和带动着更多行业领域的人参与其中,例如铜川市朗诵艺术协会等一些社团组织,也自发形成了每月一次的好书分享读书会,引领和激发着更多爱好读书的人参与其中,利用好各方的文化阵地和文化资源,真正体现文化惠民更乐民的服务初心和目标。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和丰富性,铜川持续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力度。依托“筑阵地、强队伍、送文化、扶产业”的思路,加快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选派文化人才、文化工作者及文化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业务培训、文化帮扶;大力发掘陶瓷、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文化资源,培养民间艺人,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宜君县在文化扶贫实施过程中,结合美丽乡村和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文化精准扶贫试点建设。在文化产业培育方面,借“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名片,深入挖掘地方民间文化资源,扶持贫困村开发、设计、包装地方独有的农民画、剪纸、核桃工艺、刺绣、编织、根雕等手工艺品,发挥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了一批优秀文化人才,形成了一批能带动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文化产业。借助产业的力量,宜君县棋核核桃工艺品有限公司、宜富扶贫车间手工编织作坊、宜君县欣盛民间剪纸艺术有限公司等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中获益。(杨倩)
耀州区:
打造“全民书法”公共文化示范工程
耀州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故里,是柳范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为传承和弘扬柳公权、范宽书画艺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耀州区以打造“笔墨耀州”“书香耀州”为契机,以“文化兴耀”战略为指引,打造“全民书法”特色公共文化示范工程,用丹墨增添魅力,全方位展示和树立耀州新形象。
通过文化广场地书体验活动、“一天一字”柳体书法动漫推送、柳体书法进课堂、进机关、柳体书法研习班、柳体书法展览等系列举措,形成耀州区人人知柳体、人人学柳体、人人尚艺术的“全民书法”艺术氛围,成为耀州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柳公权范宽书画协会连续17年举办的书画公益活动深受业余书画爱好者的欢迎。目前,全市已有50余家书画协会、社团致力于柳范书画临摹传承,培育书画艺术人才近千人,每年参与群众累计达0.3万人次。为进一步传承柳体书法艺术,2019年,建成了铜川书画公园,还将建设中华柳体书法文化碑林。
王益区:
巩固创建成果 全面提升效能
近年来,王益区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为抓手,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着力丰富供给,精准对接需求,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公平均等,全面实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王益区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舆论氛围、开展理论调研,多措并举,成效显著。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文化活动品牌持续打响,文化人才队伍得到壮大。
创新创优,亮点纷呈。“一心多点”服务更便捷,形成“一个中心+多个服务站点”的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体系。“益读+”阅读更亲和,以打造红旗街“阅读阅创一条街”品质文化街区为载体,创新开展阅读推广。文化积分参与更广泛,运用积分制办法,以及服务绩效评价、以奖代补手段,激励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文化大院供给更精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以文化中心户为载体,组建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乡村文化大院。
机制建设,确保长效。王益区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列入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了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有力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长效化、常态化发展建设。
印台区:
打造“永远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
为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立一支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群众中生根发芽,不断成长,印台区积极探索,通过“百姓大舞台”开展的一系列群众文化演出、培训、比赛、讲座等活动,积极培育文化队伍,打造出了一支支“永远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
“百姓大舞台”活动作为印台区常态化开展的一项综合型、系列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活动的参与者是全区各文艺团队、文艺爱好者、协会类组织和乡土人才。通过对参与的各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活动策划、文艺作品创作等项目的免费培训并建立展示平台,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激励机制也是吸引和培育基层文化人才的重要方面。
“百姓大舞台”在印台的实践,不仅让印台区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同时也带动和催生了298支群众文艺团队,给基层留下了一支支永远不走的文艺队伍。印台区合唱团、同声秦腔自乐班、青春美舞蹈队、飞扬舞蹈队、宋塔书画社等多支文艺队伍先后荣获市级优秀文艺团队称号,也涌现出了王荣、张彦眉、付一民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文艺人才。
宜君县:
整合资源 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优质通”
宜君县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机遇,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提升效能、积极创新,探索出了“撤乡留站·并村留室,设立文化服务分点”的总分点建设模式,将撤乡并镇后的2个乡镇文化站和撤小村并大村后的61个村级文化室予以保留,建成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分点和61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分点。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分点建成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辅导培训室等功能部室和文化广场、健身体育设施,配备1名专职的文化管理员;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分点建成图书阅览室、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多功能室(文化活动室)、棋牌室、广播室等文化场所、文化广场和健身设施,落实专兼职的文化管理员,有效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长期通”“优质通”,在建设、管理和运行工作中实现“六同”,即:服务分点在由所辖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或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统一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对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任务、指标同步安排,文化服务经费同等列入,文化服务内容和质量同等标准,文化服务效能同步考核,逐步建立形成总分点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让群众在自己家门口选择参与自己喜爱的应有的文化服务,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
新区:
创新思维 让有线广播“实力圈粉”
有线广播一直是传统宣传和应急工具,在互联网全面覆盖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为进一步发挥广播站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新区社区立足自身实际,在提升广播站服务效能上下功夫,创新思维,突破传统广播站“重点新闻一人播”的服务方式,通过扩充广播员队伍、错时安排播报时间、丰富播报内容、打造特色栏目的手段,实现“群众播报常态化、播报内容多元化、播报时间公交化”的“百事大家播”服务模式。在播报栏目设置上更丰富,开设有新闻播报、养生课堂、经典诵读等栏目。播报人员不仅有专业的人员,也有辖区的文化干部、文化志愿者和有业余爱好的普通群众。将广播站变成群众的宣讲舞台,不仅让广播站成为了新闻站,也成为了能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文化站,使社区广播站真正成为传达党的声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