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结亲缘 心手相连暖秦东
——镇江对口支援渭南工作综述
渭南日报记者 程瑾
1997年,江苏省镇江市与陕西省渭南市建立了对口支援协作关系。22年来,从扶贫协作到项目建设、从劳务合作到农产品销售、从援建学校到医疗帮扶……一件件实事、一个个数字、一点点变化,无不体现出镇江人的真情、真意和真心,也无不表达了渭南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江苏省镇江市,远在长江之边;
陕西省渭南市,地处关中平原。
22年的对口支援工作,让相距四五千里的镇江、渭南两地山海相连、情谊相通,交流合作频繁。
22年的对口支援工作,铸造了镇江速度成就渭南高度的传奇篇章,谱写了守望相助、共圆梦想的华美乐章。
22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从苏陕协作扶贫到项目建设、助学帮困、劳务合作到农产品销售、交流协作,镇江人在秦东大地上写下了实实在在的业绩,让500多万渭南人亦感受到了镇江的真情、真意和真心。
对口支援,守望相助共圆梦
对口支援,源于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提出组织沿海发达省、直辖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自治区的要求,并安排江苏与陕西开展对口协作工作。根据《决定》精神,经苏、陕两省商定,江苏省10个省辖市49个县(市、区)与陕西9个省辖市52个县(市、区)建立了挂钩扶贫关系。
1997年,镇江市与渭南市建立了对口支援协作关系,镇江市所辖的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分别与渭南市所辖的合阳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结为对口协作县区。之后两市展开了频繁的交流与协作,两地市委、市政府均将此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全力推进,成立了专门机构专职负责。自1997年3月至今,两市达成了《关于组织开展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的协议》《渭南市2019年苏陕扶贫协作工作实施方案》等。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互访交流,两市还互派干部挂职锻炼,截至目前,两市互派挂职干部115名,镇江选派赴渭南挂职干部47名,渭南选派赴镇江挂职干部68名。两市共开展互访471批次4244人。渭南市相关部门牵头在镇江市举办专题培训班15场,培训干部500多人。频繁互访,促使两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全方位得以交流与合作。
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以来,两市紧扣脱贫攻坚主线,专题研究部署苏陕扶贫工作22次,仅2017年、2018年两市共开展互访399批次,签订合作协议211个,落实对口帮扶资金28056.98万元,实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141个,带动40274户贫困户脱贫。
这种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逐步扭转,渭南农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整体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开创了两市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
项目引领,携手齐心奔小康
把扶贫与项目建设对接起来,通过相关民生项目的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一直是镇江市对口帮扶渭南市的一个重要举措。
苏陕协作入库产业合作项目41个,总投资34.67亿元,已竣工达产项目19个,正在推进实施项目14个。富平丹阳总投资8亿元的富丹产业园项目顺利启动,截至目前共引进企业4家,完成投资3.6亿元,其中江苏等外省企业投资1.49亿元。富丹产业园列为陕西省2018年度10个试点“区中园”建设综合评估排名第一名。总投资3.76亿元羊奶粉加工项目已顺利投产。
对口帮扶自然要立足我市实际。自帮扶之初起,镇江市就将农产品销售作为帮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当地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后,镇江市主要选取了我市的苹果、酥梨作为首打产品,采取在镇江万方超市设立直销窗口等多种营销手段进行销售。2012年,销售苹果100万公斤,价值约912万元;2013年,销售苹果、酥梨183万公斤,价值1101万元;2014年销售苹果、酥梨223万公斤,价值1340万元。
2019年,两市共同举办了陕西供销苏陕合作渭南农产品进镇江推介会,现场达成销售额50余万元,核桃、九眼莲等产品与当地经销企业达成3700万元采购意向。通过陕西渭南特色农产品走进南京产销对接活动,共同促成红萝卜、苹果、红薯等购销合同意向9000余吨、8000多万元,帮助我市果农解决了产品“卖难”的问题,为渭南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针对“农民外出打工难”的问题,我市积极联系镇江企业,签订劳务输出协议,组织我市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仅去年一年,我市赴江苏省务工人员1515人,其中贫困人员355人,通过苏陕协作就近转移就业477人,其中贫困人员344人。此外,按照苏陕帮扶协作协议,进一步落实就业培训帮扶政策,目前384名贫困人员参加了培训,124名实现就业。
“我家在白水县杜康镇,这两年娃娃上大学,花费大得很,一直都想出去打工,但就是没有机会。上次听说镇江工厂来这招工,就赶紧去了,还应聘上了,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包吃包住。家里经济一下就宽松了。”46岁的老刘已经在镇江打了几年工,对那里的待遇和环境都感到很满意。
人人受益,秦东大地暖意浓
如果说项目帮扶是“输血”,产业帮扶是“造血”,那么,智力支援便是“活血”。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教育卫生……在镇江与我市的对口支援工作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被放在优先位置,援助资金项目安排坚持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使基层群众真切体会到了支援工作带来的实惠。
“在镇江的帮助下,我们村修建了小学和幼儿园,把以前的土坯房教室全部拆除了,新修了一栋教学楼,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办学条件,扩大了办学规模,孩子们再也不用跑远路上学了。”说起2015年镇江给村里援建的学校,蒲城县荆姚镇一位村民难掩喜悦之情。
白水杜康镇的村民更是对镇江援建的幼儿园赞不绝口。“前前后后改造了两栋教学楼,还修建了餐厅、锅炉房、洗澡房和浴室,改建了生态区,修建了幼儿戏水池,改建后的幼儿园能同时容纳400多名孩子入学,这对我们这么一个管辖了14个行政村的大镇来说,真是一件好事情。”该镇一位专项负责此工作的人说道。
修建学校,是为了改善村里的办学条件。那么,支援特困高中生,则是许给每一个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自2014年起,镇江开始实施对口援助渭南市特困高中生的计划。镇江的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分别对口支援蒲城县、富平县、白水县、合阳县每学年8万元,每三年为一届,每届援助特困高中生40名,每人每学年2000元,三年届满援助24万元,由渭南高级中学具体实施。
教育和医疗,是民生领域最大的两个问题,也是基层面临的最大困境。在镇江的对口帮扶中,医疗帮扶自然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回顾这22年来的对口帮扶工作,镇江的医疗团队在秦东大地的角角落落都写下了感人的故事。
2010年5月6日,潼关县医院门诊楼前搭建着美丽的彩虹门,到处鲜花簇拥,4幅彩色标语随着气球腾空而起,门前的小广场上挤满了群众。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援助陕西潼关县人民医院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尤历等专家来到潼关县参加启动仪式,并且在当地开展了义诊。
在医疗对口帮扶上,镇江的先进医疗团队要走进来,我们的基层医疗团队也要走出去。2010年5月9日,富平县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签署了《医疗支援与合作协议书》,规定双方将在医疗、科研、管理等方面展开支援与合作。尤其在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室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以帮助富平县医院提高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水平,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目前,实现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与蒲城县医院结对、镇江妇幼保健院与白水县医院结对、镇江第一人民医院与合阳县医院结对,两市残联也于今年首次开始互访交流,两市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全面加强,为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提供了有力支撑。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富裕中的贫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作为回应,镇江的对口支援为我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安上了加速器,产业扶贫富口袋,教育帮扶富脑袋,帮扶发展促增收,通过这些组合拳,我们看到,我市的脱贫脚步越迈越有力,脱贫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