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十里花溪》专题研讨会记

2019-09-30 16:15  安康日报

记者 陈曦

金秋时节,岁熟年丰。安康日报社媒体融合新成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十里花溪》顺利完成摄制。9月27日,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安康日报社、安康新闻网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十里花溪》点评会。文学艺术家、文化旅游研究专家汇聚一堂,共同研讨这部专题片,共议安康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

拍摄《十里花溪》,旨在用一部精美的视频,展现和阐述镇坪这片土地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及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画卷,进而对推动镇坪乃至全市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快速发展,形成一定的示范意义。

拍摄这部专题片,源于作者张思成的一篇散文《十里花溪一屋收》。散文最初发表于2019年3月1日《安康日报文化周末》,随后迅速被人民网海外官网、光明网、搜狐等知名网站转载。国内颇负盛名的文学期刊《延河》,也在8月进行了刊登。可以说,《十里花溪一屋收》是作者几十年阅历、几十年思考、几十年观察和几十年对美的感悟的集大成。它用一千六百多个汉字,写出了历史的纵深,画出了岁月的长河,描述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一颗留得住乡愁的真挚之心,对全域旅游、对文旅融合,对慢、对静、对美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追问。

把《十里花溪一屋收》拍摄成具有现代传播性和影响性的视频散文,是立于安康舆论引导最前沿的安康日报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最诚挚的献礼,也是展示秦巴明珠风土人情和生态之美,推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安康文旅融合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同时,也是打造适应5G时代全媒体记者多技能人才的一次历练,是《安康日报》和安康新闻网在转换经营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一次有益尝试。

从2018年开始,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联合打造精品微视频,在外界引起强烈反响。《纸上芳华》《最美水利人》《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等,技术不断精进,品味不断提升。特别是去年拍摄的《秋染安岚路》,发布后短短一天时间,点击量达到十多万。

《十里花溪》是安康日报社、安康新闻网在全媒体道路上的再次发力,是全社上下致力打造的精品之作。在《十里花溪一屋收》这个优质脚本的基础上,前后历时大半年精心拍摄,又修改补拍了十余次,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十里花溪》。这是一部用心之作,我们期待它能成为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媒体融合的代表作,成为安康全域旅游、文旅融合推介创新上的一个新高地!

张虹:《十里花溪》短片的脚本文学性很强。脚本是视频的灵魂所在,如果脚本写得不好,是没法拍摄的。脚本语言如诗如画,内在结构严密,读来也朗朗上口。诗一般的语言营造出非常美的意境,画面感非常强,特别是这个脚本还有哲理的意蕴。作者风华正茂的时候亲身体会了镇坪的苦难生活,把青春献给了这方土地,所以写来情感特别饱满,如果没有这种苦难的经历,写出来肯定是空泛的。这种哲理的意蕴就是一种曾经沧海后的返璞归真,是对人生透彻了悟后的回望。

这部短片为我们留住了乡愁。乡愁是一个精神概念,脚本的作者把青春献给了镇坪,今天回望镇坪,心底就散发出一种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是对青春的一种怀念,是对朴素生活的一种怀念,给读者和观众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启发和共鸣。

另一方面,这部短片形象地阐释了慢生活。我们整天渴望慢生活,在这部片子里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慢生活。燃烧的柴火、嘟嘟响的茶壶、老农扶犁犁地的吆喝这些农耕文明已经远去,但对今天脚步匆忙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慢生活真是太好了。我们回不去过去的日子,但这片子演绎了慢生活诗意的内涵,可以让我们在精神上回味农耕文明留下来的诗意底蕴,让我们脚步慢下来、心慢下来、情感慢下来。

在过去的印象中,安康日报是一个文学的高地,没想到报社有这么强的能力,不但脚本写得好,还能拍摄得这么美,我们都为报社的发展感到惊喜。感谢安康日报为文化人搭建起这么好的平台,感谢安康日报用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文化热情,给大家提供了一道文化大餐、一份美的感受。

徐郧顺:看完《十里花溪》这部短片,感觉文美、景美、人美,视频制作也非常美。可以想象,拍摄这样一部片子非常不易。作者用感恩之心,用文学激情,以1600多字的文章,把镇坪的山水人文描绘了出来,文字非常精美,摄制团队又反复跋山涉水去寻找最合适的镜头,这是献给全镇坪人民的一份厚礼,也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厚礼。

这部短片是对镇坪县曙坪镇的一个地点、一方景色的赞美和歌颂。通过精美的文字和镜头,反映了这个小地方的山水风景和老百姓的生活、风俗、人情、文化,使人感受到那里生活非常幸福,让没去过的人心生向往。在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战火纷飞,或是老百姓还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脱贫致富,就不会有那样优美的生活镜头出现。所以我觉得,这篇文字、这部短片看起来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景色、生活,实际上歌颂了各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给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所取得的成就,这确确实实是一份难得的厚礼。

作为曾在镇坪工作了二十年的半个镇坪人,我对镇坪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要深深感谢安康日报社、安康新闻网的匠心制作,相信这部短片播发后会让更多人向往镇坪的美,会吸引更多人去镇坪度假休闲品美食,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屈晓红:《十里花溪》让我收获了惊喜,安康日报社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没想到在全媒体时代适应能力这么强,能拍摄出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这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惊叹。

第一次读散文《十里花溪一屋收》,开头几句话就揪住了我的心。看见花溪土屋,就像来到了岁月的门口。门外是喧闹,门内是静谧;帘外是昨天,帘内是今宵。怎一个美字了得!这种以小见大对美的揭示,源于作者对安康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朵花、一片叶、一条小溪深深的爱。

短片镜头语言与幽静优美的文字如此匹配,把长在深山人未知的巴山文化、景色呈现了出来。一朵花开、一声鸟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这些小景的美,这每一点小美串在一起就会产生轰动的美学效应。

秦巴明珠点点串串就在安康的山山水水里,短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留在安康人心底的浓浓乡愁。文字、镜头和情感的悄然融合,营造出静谧而灵动的意境,将这种人文情怀赋予山水,自然景观也顿时有了灵魂。所以,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献出的这份厚礼,用文字和影像传递出文化的生命力,使人由衷地赞叹和感动,让我们对安康的景、安康的人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感情。

周瑞玲:短片打开的一瞬间就给人一种惊喜,我想用三个字表达这种激动的心情美、高、真。

第一个直观印象是美。第一幅画面出来我就觉得太美了,声音出来感觉声音太美了当时就觉得这似乎不是地市级水平拍出来的东西,可以和更高平台同类型的片子相媲美,有些片段还可以找到《舌尖上的中国》那种意境和感觉,所以看后真的是一种震撼。文字美、画面美、声音美,营造出一种美的意境,让人觉得花溪这个地方你真的想来,而且不得不来。

第二个感受是高。首先是站位高,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以《十里花溪》这部短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看似只讲了镇坪一个村落一条花溪的故事,但是小人物承载大情怀,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真正展示了自然小山村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体现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折射出70年来祖国繁荣发展的沧桑巨变,以一个小地方、一部小短片承载起了家国天下的大情怀。其次是境界高。这部短片体现出安康日报在推动安康文化和文旅融合发展上的担当作为和传播真、善、美的价值导向,这是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大境界。再次是思维高,在全媒体时代,安康日报将新媒体办得风生水起,把传统媒体的深度和新媒体的广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用创新思维将新闻产品做到了极致。

第三个感受是真。文章和视频体现出一种真性情,写出了乡村的真,拍出了乡村的真,乡村就要有乡村的样子,这种真性情就是乡村的土、纯、闲、静。其次是真感情,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没有对国家、对安康、对镇坪的深深热爱,写不出这么好的文字,拍不出这么好的视频。最后是真动人,看了之后真的非常打动人,这部短片播出后,一定会成为安康一张靓丽的名片。

曾德强:看完《十里花溪》短片,感到安康日报在适应全媒体发展的新形势方面很敏感很迅速,报纸越来越有影响力,安康新闻网和其他新媒体平台也风生水起。看了《十里花溪》后更是震撼,觉得写作高手往往也是多面手,安康日报从领导到编辑记者,角色转换都很快,以前在文字上出彩,现在适应新形势去拍图片、拍视频,一出手就不凡,令人非常敬佩。

《十里花溪》是一部质量非常高的片子,语言唯美、景色优美、解说声美、制作精美,不亚于有些中央级媒体拍的电视片。短片内容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以来,乡村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凸显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短片呈现出一种祥和的社会氛围,在这里就连老农的生活都是那么滋润、那么闲适、那么幸福,一个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美丽安康呼之欲出。

这部短片是推动文旅融合的诚意之作,展现出了安康秀美的自然风貌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诠释了安宁康泰的人文内涵,相信推出后对安康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会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滕荆康:《十里花溪》是一部优秀的献礼片。从作品本身来讲,题目响亮,富有诗意,具有画面感,看了之后令人向往,便于传播。文字优美,富有内涵,平实而感人,文字里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情怀,把很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非常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视频画面构图讲究,色彩饱满,镜头丰富。有空中鸟瞰的镜头,有平视推移的镜头,有游客能看得见的风景,还有游客看不见的风景,所有要素都立体地展示出来了,给人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

从旅游角度来讲,这是我看过的旅游属性最强的片子。吃、住、游、购、娱乐等元素全都很准确地体现,而且整个表现过程像一位游客在景区里一个个景点、一个个产品进行深度体验的过程,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给我们娓娓道来。片子里不但有白天的美景,还有夜晚的乐趣,有物质的享受,还有精神的感悟,把个人的体验与旅游要素,依次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是一次全面立体的旅游呈现,相信这部片子播出去后会非常打动游客,能进一步提升安康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安康到底有什么特色,什么东西能让安康成为游客非来不可的地方?宏大的叙事往往很沉重,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也不一定能与安康的调性吻合。安康旅游还是应该立足本身,凸显大时代的小日子、快节奏中的慢生活,把我们小小的能够确定的幸福展现出来。乡间的风俗、乡间的美食、乡间的各色各样的男女老少都是一种别样的美,这就是一种乡愁的回归。

这部短片的定位与安康旅游应有的定位是高度一致的,以小见大、以小博大,用最具体最生动的东西来打动外地游客。我们期待安康日报有更多媒体融合的作品,进一步推动安康对外开放、对外宣传。

李焕龙:《十里花溪》不是简单的专题片,而是一部电视艺术片。电视艺术片的艺术成分主要是文字所决定的。脚本文字首先给我们提供了三个艺术形象,第一个是自然花溪,第二个是农家土屋,第三个农民生活。这三个艺术形象能让我想到什么?自然花溪让我们联想到桃花源,农家土屋就感觉是我们每个人的老家,农民生活就是我们儿时熟悉的场景,农民生活与前两个艺术形象紧密相关,并且文中有农家生活的描述、农家生活的感受,更有农家生活的向往和展示。这三个艺术形象恰好把生态和人文结合起来了,是一种感染力非常强的表现方法。

从艺术风格上讲,这部作品的作者有很多,有撰稿人、拍摄人、配音人,有剪辑、制作、合成,但是这些工种的艺术风格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脚本是短片的基础,文本的风格介乎散文和散文诗之间,诗意浓郁,画面感非常强。文字里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很多,这些恰好就是表达个人情感、表现画面感最强大的艺术力量。文本中大量对画面的描述,为让情感融入画面、让画面抒写情感提供了方便。

通过文字、画面、声音的合一,这部短片产生了唯美的视觉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镜头拍摄是非常不易的,摄像吃了很多苦。文本提供的剪辑底色也是很好的,为后期制作去掉了很多障碍。如果在下一步深度剪辑时,我们把远近特大中小场景更精细地搭配,让画面更完美地表达文字的内涵,文字、画面、声音融合再深一些、再贴近一些,相信离唯美的极致意境就更近一些。

全站热点
县住建局、沙管委迅速传达县政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当前各项工作

2019-09-30 12:29阅读

引镇街道多措并举营造氛围喜迎国庆

2019-09-29 16:31阅读

中国·商洛数字乡村论坛专家观点集锦

2019-09-28 06:05阅读

2019年汉中市首届职业经理人大赛落帷

2019-09-26 15:02阅读

全省中学共青团工作现场会暨中学团委书记培训班在铜川市举办 魏四新出席并致辞 鲁镇讲话

2019-09-25 10:22阅读

等驾坡街道五项措施开展“散乱污”企业危废间专项治理工作

2019-09-23 19:55阅读

印台区印台街道办:西洋梨让群众鼓起钱袋子

2019-09-22 10:0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