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全国党报践行“四力”走边疆联合采访活动侧记

2019-09-28 12:01  渭南日报

山美水美人更美

——全国党报践行“四力”走边疆联合采访活动侧记

渭南日报记者 崔正博 文/图

去过阿勒泰,才知道新疆有多美;去过新疆,才知道祖国有多安宁。9月19日至2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党报践行“四力”走边疆暨百名社长总编走进“净土喀纳斯雪都阿勒泰”联合采访活动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举行。5天行程中,从边防哨所到百姓人家,从荒漠戈壁到金山银水,采访团一起穿越古今丝绸之路,实地走访了阿勒泰地区的阿勒泰市、富蕴县、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在这片充满感人故事与动人美景的土地上学习考察,践行“四力”,用笔为你讲述最美新疆故事。

神秘三号矿

震撼

神秘三号矿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可可托海的‘三号矿坑’,这是一个‘功勋矿’,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这里的矿藏丰富,是世界公认的地质圣坑……”讲解员为大家作介绍时说,听完讲解后,在场的人久久沉默,无不动容。

可可托海,一个叫海而没有海的地方,哈萨克语的意思为“绿色的丛林”;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稀有金属矿藏地。这块曾在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土地,一度承担着向“两弹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属原料的重大使命。同时,帮助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偿还了外债,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因此,可可托海被称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该深入了解的地方”。

其实,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是世界已知最大和最典型的含稀有金属矿的花岗岩脉之一。世界上已知的140种矿物,该矿含有86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其中铍资源量居中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中国第五位、第六位、第九位。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偿还了外债,三分之一出自可可托海输送的稀有矿石。可可托海矿工以“再苦不能苦国家”的精神,在物资配给不足的条件下,进入环境恶劣的矿洞中采矿,用马拉驴驮的方式运矿,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来自可可托海;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来自可可托海;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所使用的铯也来自可可托海。

如今,可可托海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又转型发展旅游,景区内的老厂房、老设备、老矿坑已成为旅游发展最好的红色历史遗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矿区变景区,距离可可托海5公里的额尔齐斯河第一村——塔拉特村,作为一个哈萨克族小村庄“吃上了旅游饭”,该村在黑龙江省的对口援建下,村里80%以上的村民通过发展民宿、销售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人均收入仅旅游就增收1000元,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座富矿,也是我们发展红色旅游最宝贵财富的来源。”在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来到这里的游客不仅为景区讲解员的激情表白所动容,更被“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和矿区工人的家国情怀而震撼。

马军武夫妇介绍戍边情况

惊叹

金山银水阿勒泰

秋天是阿勒泰地区色彩最丰富、气候最宜人的季节,也是阿勒泰旅游旺季。

蔚蓝天空下,金色山脉前,辽阔的草原上,牧民驱赶着牛羊转场,一幅幅天然美景映绘在游客的车窗中。喀纳斯碧绿湖水的深邃中流荡着“水怪”的谜题,禾木的太阳、星辰与村落,则诉说着图瓦人古老的身世与传说。富蕴县,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布尔津,一个傍晚就是一个童话。

秋天的喀纳斯,湖光山色、层林尽染,犹如人间仙境。喀纳斯,这个曾经无人知晓的无名湖泊,经过30多年发展,一举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5A级景区,日接待游客最高达10万人(次),成为阿勒泰旅游业的龙头。

2005年,一幅古人滑雪狩猎的岩画,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墩德布拉克村一个洞穴的岩壁上,被一位偶然路过的牧民发现。这成为已知世界上关于滑雪最早的记载,也是因为这幅画,阿勒泰被证明是人类滑雪起源地,2006年得到世界公认。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部,北接俄蒙,南启内地,中国唯一一条汇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在这里开始由东向西4248公里的漫长旅行,而火红的欧洲山杨、碧翠的松杉、金黄的白桦与向日葵、多彩的虞美人与格桑花,则都把枝叶向着日出的东方,东西南北之中,绵延着古老又现代的丝绸之路,居住着风俗各异又团结一心的36个民族。

阿勒泰地区辖区内有六县一市、“一山”(阿尔泰山)“一河”(额尔齐斯河),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197公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和新疆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地区。

在这里,绵延千里的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分布着冰川河流、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地质奇观、大漠戈壁等诸多高品质旅游资源200多处。春季积雪消融、山花烂漫,夏季流水潺潺、草木葱翠,秋季层林尽染、五彩缤纷,冬季白雪皑皑、水墨泰加,景色优美,四季变幻;在这里,有喀纳斯、可可托海和白沙湖3个国家5A级景区,有乌伦古湖、五彩滩、白桦林、草原石人等6个4A级景区,有5S滑雪场1家、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被称之为“金山银水千里画廊”“人类滑雪起源地”“中国雪都”。

感动

边境线上的坚守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9月21日,地处中哈边境的“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军武哨所,记者见到了常年驻守边境的马军武夫妇,听到了这句铿锵有力的誓言。

20公里边防线,30多个春夏秋冬,马军武和妻子在巡逻路上磨破了百余双胶鞋、穿破了40多套迷彩服,记下30多本边情日志,创造了30年未发生涉外事件的纪录,维护边境稳定,守护祖国安全。

像马军武这样把一生贡献给边疆的人在阿勒泰还有很多。“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萨尔乌楞村墙上的这几句醒目的话语是这个边境村农牧民们世代以守边护边为己任的真实写照,也是马合沙提·斯拉木执着护边情怀的最好诠释。

萨尔乌楞村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马合沙提的父亲1946年复员后回到家乡就主动当起了义务护边员,守护着15公里长的边境线,一守就是30多年。1999年1月,马合沙提的父亲病逝,马合沙提正式从父亲手里接过马鞭,继承父辈遗志,开始了神圣的巡边护边事业。50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马合沙提父子二人每天坚持巡边,巡逻一次要走30公里,一年365天,不间断地巡逻了50多年,就是54万多公里。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北湾的虫子一把抓”“三只蚊子一盘菜,十只蚊子咬死牛”……这是新疆军区北湾边防连官兵形容连队驻地蚊子的顺口溜。每次巡逻,都要穿上层层防护服,穿过肆虐的蚊群,前行在这条特殊的边境线上。一代代官兵驻扎在北湾边防连,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践行使命,忠诚戍边,在“蚊虫王国”里蹚出了一条坚定又特殊的巡逻路。这群特殊的边防官兵,常年驻守在“蚊虫王国”,没有向蚊虫屈服,用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锻造出了闻名的“北湾精神”。

全站热点
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要求 对标对表全速冲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2019-09-28 03:04阅读

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团走进灞桥开展宣讲活动

2019-09-27 09:35阅读

市公安局涉爆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严细实

2019-09-26 10:18阅读

渭滨社区党支部向老党员发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书籍

2019-09-24 20:41阅读

区长裴靖瑜督导检查国卫复审工作

2019-09-23 16:19阅读

引领 创新 共享——从安康职业农民的成长轨迹看农业发展前景

2019-09-21 21:04阅读

灞桥区迎接国卫复审办公室赴区住建局召开国卫复审工作专题培训会和推进会

2019-09-20 10:4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