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实习记者 陈楚珺
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得到了什么?还是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换,就是思想的碰撞!整洁的白衬衣、从容的表情以及幽默的言语,让王友兵看上去像一位专业的讲师。事实上,他的身份是职业农民。
如王友兵一样,9月6日当天,在市农宣中心组织的一场职业农民赛教活动中,19位职业农民的表现似乎把农民的定义又提高了一个维度:不仅能下田地入圈舍做示范指导,还能做PPT、站上讲台讲课,甚至演讲。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市已培育认定8169名职业农民,60%以上是各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他们涵盖了全市所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分布在各个农业园区、农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而在2013年,全市仅有职业农民200人。从数字上不难看出,扎根于安康土地之上的职业农民,他们的成长,不仅让安康的农民越来越有职业范儿,更壮大了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推进了产业快速发展。
除了数字的增长,我们也好奇,职业农民蓬勃发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力量在起作用?从农民,到职业农民,再到高级职业农民,他们的成长、进阶轨迹是什么?
采访中,我们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成绩背后的故事。职业农民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各方的支持,更离不开的,是一支承担着培育任务的队伍全市农广体系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一群与职业农民同样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人。在这两大群体的身上,能看到安康农业发展的未来。
前景一:目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依托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市建立了112个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以产业为引领的职业农民培育,实现了在培育职业农民中发展壮大产业的双向促进。
培育的是农民个体,壮大的是产业群体
怎样防治病虫害?水肥一体化有什么优势?汉滨区忠诚蔬菜专业合作社内,常常聚集着一批前来取经的蔬菜种植户,他们一面在这里的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面跟着专家到农业园区实地参观掌握技术要领。
合作社理事长刘瑞红是我市首批高级职业农民。2014年,在市区协助下,他成立了汉滨区天瑞塬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同时作为汉滨区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村级教学点。除了常规的理论授课,还依托产业优势,把课堂搬到蔬菜基地,聘请省内外多名行业专家入驻,手把手地教农民培育良种、品种嫁接、喷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使参训的500多名农民成了种植蔬菜的行家里手。合作社的技术员冯茂友现在不仅是中级职业农民,而且是汉滨区小有名气的蔬菜育苗专家,经常受邀去指导蔬菜种植。
无论是刘瑞红还是冯茂友,说起这一切变化,都一定会提到职业农民培育。他们都说,是职业农民培育,让他们从原来的门外汉,变成行业的佼佼者,解决了创业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创业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也让他们对农业充满了信心,对农民这个职业充满了自豪感。
2013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全国启动试点,安康成为全省唯一整市推进职业农民培育的示范市。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这样的处境,刚刚走马上任的市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主任、市农广校校长李自林感觉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是,接受了任务,就要变压力为动力,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培育哪些人?怎么培育?这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先把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培育对象,再利用这些经营主体的园区、基地做实训的平台,带动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树立产业发展的目标,实现两新融合一体发展,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安康市职业农民培育团队总结提炼出产教融合、校社(企、园、村)联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这个模式在2015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全省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特等奖,被农业部作为全国十大模式编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首位,在全国进行推广。2019年,安康的产业引领协会搭桥 两新融合发展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又再次入选全国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从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不断取得成绩和创出经验,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同行相继前来取经考察,安康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一直在创新中前行。
旬阳县农广校校长钱宝花说起培训工作以及她的学生,一直满眼笑意。她说近些年,自己有些小自豪:去年旬阳有35个产业扶贫新型经营主体 ,29个都是我的职业农民。从三请四催到抢着报名,钱宝花将这种变化归功于旬阳县农广校依托安康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建立的1+X培训方式:不仅用大课堂为农民集体充电,同时让学员按照产业类型和自身需求跟不同的专家到园区和基地,在广袤的田间地头思考学什么、怎么学。
以产业为引领的职业农民培育实现了在培育职业农民中发展壮大产业,促进了我市以生猪、魔芋、茶叶、核桃、渔业为支柱的特色富硒农业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生猪出栏311万头,规模养殖场和科技水平保持全省第一;茶园面积95万亩,综合产值152亿元,全省第二;魔芋种植面积40万亩,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均占全国十分之一。农业增加值128.24亿元,增长3.9%,增速全省第一。两新融合一体发展促进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全市建立专业合作社2290个、家庭农场1468家,发展农业园区891个、市级以上农头企业229家。
前景二:在产业扶贫的大形势下,全市两级农广校与职业农民的联系,已不仅是培训,而在于帮扶和指导。职业农民的培训,也不再是面上的东西,而是理念的引导发展产业,跟着能人走:信息、资源和市场,才是高素质职业农民最大的财富。
送出去的是视界,带回来的是境界
不是在培训就是在去培训的路上。这是全市职业农民培训的真实写照。地里的作物每天都在生长,外面的世界也在不断变化,对学员的服务就不能止于眼前的课堂。从各个行业找专家,多方打听联络,亲自上门邀请,尽管在不熟悉的领域走了很多弯路,但探索的脚步永无止境,这就是他们坚守的信念。
2016年,市农宣中心邀请市委党校教师陈菊为职业农民上了一节《阳光心态》的课程,虽然超越了职业农民的专业领域,课后的反响却出奇的好。
没想到他们学习的热情这么高!陈菊说。往后的几年时间,陈菊被多次邀请,为职业农民讲授创新思维、沟通能力提升等不同领域的课程。而在全市职业农民产业扶贫技术服务竞赛活动中,她又被邀请作为竞赛评委。以不同的身份面对这些学生,陈菊也是感慨万千:这几年我见证了职业农民的成长,也看到了安康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不断创新,我敢说,这些职业农民的水平不逊于专家!
从专业技能课到提升理念打开思维认识的公共课,培育机构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从专家授课到职业农民技能比武,从四个课堂再到六位一体的培训方式,他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从《阳光心态》到《魅力表达》,在自信和归属感的筑建过程中,职业农民的短板被一块块补了起来,他们在这块沃土上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然而,请进来是第一步,为了让学员增长见识,走出去便成为另一种培训创新。
与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对接,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江西农大等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近年来市农宣中心已组织400多名职业农民走出去参观学习。
从培训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师遴选、课件审核、现场教学踩点等前期准备,再到培训的跟班管理直至培训结束,前后要历经将近1个月的时间,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每一场培训都是一场硬仗,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凡事亲力亲为,对于李自林来说,只有自己全程参与了,做到最好,才觉得放心。
宁陕县农广校前校长唐晓玲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向记者展示一个参加外出培训的学员半夜发给她的信息,感谢农广校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真正学到了技能,增长了见识。一句不长的话却让唐晓玲激动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能够得到学员的认可便是我们最大的成就,这大概是每个农广校校长的心声。
眼界,通过外出培训得到了开阔,而境界,也随之提升。通过农广校的培育与推荐,高级职业农民刘瑞红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田珍获全国百名杰出职业农民表彰,像他们这样的职业农民在这个群体中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近20%的职业农民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担任村级两委骨干;全市3430名职业农民在产业扶贫一线,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职业农民已成为全市各县区、乡镇、村组产业建设的主力军和脱贫攻坚的带头人。
前景三:有了这样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广队伍,安康的农民越来越有职业范儿;有了这样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安康的农业发展水平得以步步攀升。而连接两支队伍的正是脚下这片炙热的土地,和胸中同样炙热的热情。因为他们都知道,现代农业需要怎样的耕耘者。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你这个园区搞得好啊!我要好好学习一下!9月6日,借助全市职业农民产业扶贫技术服务竞赛活动的机会,安康市新型职业农民协会的领导班子也在平利县田珍茶业园区相聚,副会长黄金章一进来就对田珍的园区大为赞叹。
听闻你获得了全省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正好我也要向你请教请教!同为副会长的田珍回应道。
那咱们今天晚上抽两个小时时间开个小会,把后面一段时间的工作共同筹划一下!会长刘瑞红的建议得到了一致肯定。
无论是正式的会议还是私下的聚会,他们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产业发展和职业农民培育,用李自林的话来说:有了他们的抱团发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可谓是事半功倍!
抱团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并不是与生俱来。2016年,看到不断壮大的职业农民队伍,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内心是喜忧参半: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队伍壮大了,怎样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让职业农民发挥更大的作用?网上查阅信息,基层调研分析,甚至远赴四川取经,通过半年多的筹划,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成立安康市职业农民协会!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2016年12月,安康市职业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全省首个市级职业农民协会。后期6个县级协会陆续成立,安康成为全省县级职业农民协会最多的地市。
协会为职业农民搭建了信息交流、技术帮扶、产品营销的平台,先后组织全市职业农民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20余次,市、县建立了3个职业农民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多次组织职业农民走出去培训,按照职业农民协会+技术服务队+贫困户的模式,帮扶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也迎来了江苏、河北等地的职业农民考察团的交流学习。
汉滨区润丰源农业公司的负责人胡代红通过职业农民协会的平台拿到了进入农高会的第一张入场券,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从前对于农高会只能是望而却步。抱团参展不仅让他迈出了第一步,也让他打开了企业的知名度,坚定了发展信心。
以职业农民带动职业农民,为安康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正如市委农工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登章所说: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为职业农民提供了后续学习提升、产业指导、信息共享和市场流通的服务,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培育机构在认定后对职业农民指导服务的缺失。这一探索不仅在全省开了先河,更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如今,全市职业农民抱团发展之后,考虑的东西更多了。在前述提到的9月6日晚、安康市职业农民协会领导班子峰会上,几位安康职业农民的领军人才聚在一起,聊起了新技术、企业管理和财务规范的话题,产品营销、包装、策划等内容也在其中。在他们眼里,其各自领域的探索、经验甚至失败的教训,都是全市职业农民共享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