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斌 通讯员 卢瑾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和往常一样,每天下午4点,王虎民就在潼关县城自家的“糢糊”(潼关的地方小吃)店开始忙活了,准备食材、揉面、生火、出锅、放箱,整个过程下来,需要四五个小时,收拾妥当,第二天凌晨4点起床,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赶在6点开启他忙碌的一天。
王虎民是潼关县太要镇太峪村四组人,家里共有4口人,和大多数贫困户一样,房子破烂、没有稳定产业,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家里的收入全靠他一人在附近打零工维持。2015年,他成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虎民呀,以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国家会救济你的。”每当他听到类似的话,王虎民的脸上都是火辣辣的。
在帮扶干部的努力下,王虎民和妻子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2016年,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夫妻俩商量好,决定在县城开一间小吃店。买了和面机和火炉,店开起来了,王虎民不断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生意越来越红火。他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终于从老实憨厚的农民变成了斗志昂扬的创业者。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他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申请了助学金,解决了子女上学的问题。
2017年,王虎民成功脱贫,他说:“我们不能只享受国家的政策而放弃自我发展,被评定为贫困户不是荣耀,而是一份激励,只有努力脱贫致富才是对自己负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他始终把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理念付诸行动,在汗水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下来,从当初四五千元到现在两万多元的年收入,这离不开王虎民夫妻俩平常的起早贪黑。现在,子女在外也有了工作,王虎民腰杆子挺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虎民家的情况大有改观,也不忘帮助左邻右舍。他让贫困户张成斌的妻子在店里打工,挣一份工资。
王虎民通过自身努力,既提高了自家的生活水平,又带动身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乡亲们见到他都竖起大拇指,他总是谦虚地说:“党对我们老百姓好啊,感谢党、感谢政府,自己一定会撸起袖子加油干!”
如今在潼关,像王虎民一样的脱贫户,渴望脱贫变成了增收致富的原动力。一个个致富项目,在贫困户家中落地生根,让他们生活有了希望,脱贫有了动力,致富有了盼头……
“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潼关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铿锵号角声中,广大干部群众干字当先,步履坚实,稳扎稳打,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小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