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明强
8月1日,在耀州区石柱镇,伴随着一声声“老师,你们辛苦了……”以及孩子们的不舍,由共青团铜川市委牵头,市教育局、民政局、关工委联合主办,市青春驿站综合发展中心承办的2019年“‘铜小青之家’暑期成长营”活动,在最后一天的开放日里落下了帷幕。孩子们通过自己精心排练的节目,向家长、老师送上了一份带有温度与记忆的礼物。因为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这个暑假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更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以及成长的快乐。
家住石柱镇活龙村的白锦轩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假期不能陪她,一直很不开心。为此,奶奶李梅很是担心。当老人听说孩子可以报名参加成长营时,心里就打定主意要去试一试。“在成长营里,孩子不仅学习文化课知识,还做手工、学跳舞、学唱歌、学画画……孩子去了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变得可活泼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自己都知道主动学习了。老师教的英语,她还经常会念给我们听。我感觉孩子很开心,以后只要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奶奶李梅说道。
像白锦轩一样喜欢成长营的小朋友,还有很多。
“爸爸!爸爸!我们该出发了!”石柱镇京兆村的黄文昊小朋友每天都催着爸爸黄永军赶紧送他去成长营,无论刮风下雨从没间断过,他说“就是喜欢那儿的学习方式”。黄永军说:“前年开学,孩子在学校听到同学讲述暑假成长营的生活,回家吵着、闹着也要参加。去年,我打听到成长营开营,就赶紧去报名,结果还没有报上,可没少被孩子埋怨。今年我早早就做好了准备,一听到消息就赶紧给孩子报了名。经过这段的学习,孩子自私的毛病改了很多,懂得了什么是团队合作,和小朋友们也玩得不错,内向的性格也改变了不少,现在活泼多了。我希望这个活动一直办下去!”
成长营大班的王奥翔同学,今年已经是第4次参加活动了,他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很多生活小技巧,他说“来成长营感觉很快乐”;中班的王宇轩小朋友是第3次参加成长营,以前特别内向的她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经过3年的时间她变得开朗了不少,学会了怎么和第一次见面的人交流,她说自己喜欢成长营里的手工课和舞蹈课,“做手工可以提升动手能力,跳舞可以让人变得很美……”
针对农村孩子缺少暑期活动的实际,市青春驿站综合发展中心主动对接西安文理学院支教队,今年组织了14名大学生志愿者到耀州区石柱镇和瑶曲镇“铜小青”之家,为110名农村儿童提供为期1个月的“红色基因·快乐暑假”支教服务。
志愿者楚志显是第一次参加活动,他负责成长营中班的英语、音乐、体育教学任务。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农村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接受能力相差很大。针对这种情况他及时改变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趣味性,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他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农村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我想尽我所能地教给他们知识,缩短他们之间的差距。同时,我也得到了锻炼,完善了自身教学模式,教学与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和这些孩子相处,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活泼与天真,也坚定了我做教育者的决心,对我今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志愿者卜雨薇第一次参加活动是自己主动找到的团市委,如今已经连续两年参与其中。她说选择做志愿者就是为了给农村的孩子带去欢乐,并在欢乐之余教受他们更多的知识。“成长营为这里的孩子在暑期提供了免费的教学资源,可以促进孩子们从文化、艺术、体育、道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特别喜欢孩子,活动给了我更多和孩子接触的机会,学到了和孩子相处的方法,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我还会主动参加,为乡村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她告诉记者。
谈到今后的发展,市青春驿站综合发展中心主任唐喆对记者说:“我们要打造石柱模式,把活动中心建设和志愿服务模式结合起来,并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益。”他介绍,本次“铜小青之家”暑期成长营活动有红色基因传承、农村儿童保护、儿童生活技能三大主题,组织志愿者把城市先进的课程带到乡村,并通过数学、英语、音乐、手工、美术、作文等课程丰富孩子知识结构,通过体育课上的两人三足等协力游戏建立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
据了解,今年暑假全市各级团组织围绕助力脱贫攻坚,主动对接省内高校资源,围绕支教支农重点,搭建设计系列工作项目,先后有清华大学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陕科大“硕果振乡村”社会实践团队(理论宣讲实践团)、西安体育学院支教队和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支教队等10余个团队154名大学生志愿者来铜川开展社会实践。同时,他们还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开展调研,并在红色文艺演出、理论宣传、农产业包装、户改厕设计和留守儿童暑期关爱等重点领域开展实践、提供帮扶,为我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