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阳 通讯员 李琳
郑艳是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手术室的一名护士。一袭绿衣,一顶小花帽,一个蓝色口罩,隐去了手术室护士郑艳的面孔,只有那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从容和坚定,让这个略显肃穆的手术室多了一份安心。多少个日日夜夜,她站立在手术台前,沉着、冷静地关注着手术医生的一举一动,娴熟地传递着术者需要的器械、纱布……21年来,她将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为之热爱、为之执着的护理事业,与手术医生一起,并肩战斗在无影灯下生死攸关的方寸战场上。
手术配合是手术室护士的主要工作,作为手术室资深护理人员的郑艳在工作上有她自己的“两把刷子”。她关注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将每一位手术医生的喜好默默记在心中;她精通专业知识,对各类手术配合护理要点如数家珍,以娴熟的配合成为手术医生的得力助手,她经常担任重大复杂疑难手术的配合工作。每次做手术,明亮的无影灯下,她总是密切注视着主刀医生的一举一动,不用开口、无需抬头,医生一伸手,想要的器械就已在手中,整个手术就像一首优美流畅的叙事诗。这看似轻松的默契,却是多少次勤学苦练的结果。
在手术室工作以来,郑艳几乎把所有精力与热情都倾注在工作中,她曾参与各种手术近万例,指导并参与重危、疑难患者的手术几百台,在工作中抢救了一个又一个在死亡线上徘徊的危重患者。在2016年冬天一个寒风凛冽的周末,正在家中休息的她接到了科室电话:有紧急手术需要加班。郑艳二话不说,放下刚拿在手中的碗筷立即赶到医院。这是一名颅脑外伤伴腹部闭合伤、全身多处挫伤的车祸患儿。患儿头上紧急包扎的伤口一直在滴血,腹部穿刺出不凝血,呼之不应,血压很低,心率非常快,情况十分危急,需立即对头部外伤进行止血,同时需要紧急进行剖腹探查术。面对如此危重紧急情况,她立即全力以赴投入到对患者的抢救,监测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血输液、准备手术用物、与主治医生配合得有条不紊,紧张有序。时间飞逝,患儿的血压也渐渐回升,经过十多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患儿终于得救了,在场的每个人心里都涌起一种狂热的喜悦和激动,患者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啊。这时,她才感到累,一阵阵的饥饿感袭来,是啊,她已经十几个小时滴水未进了,但看到转危为安的患者时,她心里都是满满的成就感和无限的欣慰。
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郑艳记不清有多少个凌晨被唤醒,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通宵达旦。她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择期手术结束后还要迎接急诊手术,所以她经常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夜行者。还记得2017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快要下班的时候手术室接到电话:一名肝脏破裂、失血性休克、全身多处骨折的外伤患者需急诊手术。此时已经换好衣服准备下班的郑艳和多名同事主动留了下来。患者是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家人在手术室门外既绝望又抱有一丝希望,默默无言地给正在接患者进入手术室的郑艳深深鞠了一躬。面对家属的生命之托,她还家属以坚定、鼓励的目光。走进手术间,在她的组织下,大家不浪费一分一秒迅速分组———急救抢救记录组、开通静脉输血输液组、负责手术物品供给机动组、负责洗手手术器械配合组……所有参与抢救的人员紧张而有序忙碌着。时间在器械的传递中流逝,黑夜退去、晨光微熹,年轻的生命和太阳一起升起。当手术顺利结束,在无影灯熄灭的那一刹那,手术室大门打开,门外的家属立刻围上来,他们相拥,喜极而泣,虽然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但每到这一刻,郑艳依然眼角微湿被深深地感动着。
工作中的郑艳勤学上进、恪尽职守,将优质护理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一处细节。大家形容她干工作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中间没有休息,不知道累,同事们都深深地被她那种敬业精神所感动,亲切地称呼她为“燕子”。很多医生说:“我喜欢跟燕子搭班做手术,她积极、主动。”麻醉师说:“我喜欢跟燕子搭班做手术,她认真、负责。”手术室的护士说:“我喜欢跟燕子搭班做手术,她踏实、放心。”2006年她被医院选派去西京医院心脏外科进修学习;2008年她参加全国煤炭救护举办的急救技能比赛,获得二等奖;2015年她参加陕煤集团医疗中心举办的手卫生技能比赛,获得二等奖;2019年她被评为全市优质护理先进个人。
护理工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奔忙与劳碌。郑艳将平凡与琐碎,组成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使她在无影灯下尽情挥洒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