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颖
灵动可爱的小老虎、傲然怒放的牡丹花、活灵活现的龙凤呈祥……面花艺人王斌借助梳子、剪子、签子等简单工具,将面团捏成独具特色的面花,再用红豆、黑豆、红枣等点缀装饰,顿时“点面生花”。
面花又称为花馍,属于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里蕴含着人们对生活最美好的祝福,既是馈赠亲友的礼品也是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台区“非遗”项目阿庄面花已经列入铜川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45岁的王斌是印台区阿庄镇丰邑村人,2015年开始师从母亲王莲娃学习面花。
“母亲做面花已经有50余年,是第四代传人,村子里有红白喜事,母亲总是热心帮着做面花,周边地区很多群众也慕名而来买面花。随着年龄的增大,母亲眼睛渐渐昏花,手也似乎没劲了,一想到这门手艺可能失传她总是悄悄流泪,2015年我就决定关闭酒店传承面花技艺。”王斌接过了面花技艺传承的接力棒,成为了第五代传承人。
面花制作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要做好面花,起面、和面、揉面、捏面、上色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尤其是揉面要做到面光、手光、盆光,面的硬度要好,这样面花才能立起来。
从小,王斌就对捏面花有着很深的情愫,在童年记忆里,面团在母亲手中变换成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甚是好看,他也跟着捏,小小的面团充满着无限的童趣。
跟着母亲学艺,王斌不仅能够独立完成花馍的全部制作过程,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还不断创新,“传统的面花制作在上色时颜色比较单一,以纯色为主,我现在在上色时更注重颜色的搭配和过渡,比如一朵花上可能有四五种颜色,这样造型更有层次感。在图案上,我不断借鉴国画和浮雕上的图案,让面花呈现出更多造型图案。”
现如今,制作面花成为了王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起面花来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常常忘记了时间。渐渐,王斌制作面花的手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面花作品销往西安、渭南、上海等地。
对于面花技艺的传承,王斌也是不遗余力,让“非遗”走进校园,每周都为结对的4所学校的孩子们上课,同时利用快手、抖音等平台直播捏面花的过程,让更多人熟知并喜欢捏面花。王斌还经常参加面花传承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捏面花,甚至有人登门学习。
“很多民俗技艺都在慢慢消失,就是因为年轻人的忽视,作为阿庄面花新一代的传承人,我想通过面花技艺进校园、举办小型面花比赛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捏面花并将技艺传承下去,让面花成为阿庄镇一张新名片。”王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