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艳素)市法律援助中心一直高度重视农民工维权工作,把农民工维权工作作为日常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不断创新举措,多措并举,确保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今年1-4月仅市中心受理农民工维权案件141件,已结案77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06万元。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市法律援助中心先后被评为“全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查优秀单位”“全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政法系统优秀政法单位”“2013-2016年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市法律援助中心在接待大厅开辟绿色通道。尤其对农民工请求在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免于经济状况审查,并且实行当日受理、审查,当日指派,简化申请手续,快速办理;对情况紧急的案件可以先行受理,事后补办材料、手续。同时改进指派方式,指派擅长办理涉及农民工案件的律师办理重大疑难案件,积极推行点援制,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农民工采取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加强对当事人的心理疏导和关爱;积极开展农民工权益保障相关问题的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办案技巧的培训,提高法律援助人员的办案能力和服务水平。
市法律援助中心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市劳动仲裁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向市劳动监察支队6个中队、市劳动仲裁院分别派驻值班律师定期值班。2018年,市法律援助中心制定完善了值班律师的工作职责,要求值班律师严格按照职责要求进行值班,印制了《法律援助值班咨询接待记录》《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日志》,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对工作站日常值班考核,确保了工作站规范有效运行;继续推行法律援助初审权下放工作站,由法律援助工作站初审转送法律援助机构,有效延伸了法律援助触角,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基本实现就近申请,极大便利了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健全完善乡镇、村(居)委会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有效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站、点的作用,在劳动力市场、工业园区、建筑工地等农民工聚集地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点)或者联络员,广泛运用12348法律援助热线、手机微信、互联网搭建服务平台,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免费法律咨询、相关政策信息服务。
市法律援助中心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宣传工作,建设“互联网+法律援助”应用服务平台。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网络媒体向农民工普及务工时如何防范风险,在合法权益被侵害时的维权方式及途径等相关法律知识。同时将法律援助下基层活动长效化、常态化,通过开展法律援助大讲堂、法律援助“专家门诊”、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赠送法律书籍等有效形式,广泛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宣传,普及法律援助知识以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工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广泛开展法律援助“进乡村、进企业、进工厂”活动,加强同农民工沟通联系,为农民工排忧解难。
去年以来,市法律援助中心举办“专家门诊”35期,接待群众咨询446人次,解答法律问题536个,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即能享受专家级律师的贴心服务;举办法律援助“大讲堂”8期;市广播电台“法律小讲堂”共播出130期,受众人数8万余人次;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各类信息、法律知识144期共654条,点击量近18万人次,后台接待咨询300余人次,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以来,总点击量已超过25万人次;“12348”法律援助热线平台至今共接待咨询6085人次。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农民工维权案件307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1319万元。
市法律援助中心加强部门沟通,合力为农民工维权。加强与市公安、检察、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民政、工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多渠道多手段解决农民工的涉法问题,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农民工案件的办案效率。同时,深入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调研,及时掌握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情况。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数据统计和信息报送工作,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对重大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和情况及时总结上报,充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