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隐藏于山岔河畔崇山峻岭之中的宜君县彭镇高村,林草丰茂,庄稼翠绿,呈现出一派静谧安详的田园风光。
高村所处的山岔川道很早就有宜君“小江南”之美称。和这里许多村庄的村民一样,高村人大多也是来自四川、湖北、安徽的“移民”。上世纪80年代末,勤劳质朴的山岔人依托清澈甘冽的山岔河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始种植水稻,种植面积曾达1100亩。当年“碧波稻浪”“稻花飘香”的美景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上成为独具特色的“江南”风光;当年,这里生产的稻米由于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口味独特而畅销市场、供不应求,后因劳力、价格等因素影响,群众耕作积极性受限,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脱贫攻坚战以来,为了挖掉“穷根”,宜君县围绕“依托产业抓扶贫,依托扶贫强产业”的思路,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将发展培育水稻产业与“一村一品”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水稻产业为载体,实行产业化扶贫,引导扶持高村和贫困农户种植水稻,希望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
2016年5月初,高村党支部书记陈家齐率先在自家的13亩土地里种上了水稻,使得一度中断的水稻产业在山岔川高村再度发展,成为宜君产业扶贫的又一“新作”。经过三年的发展,今年初夏,高村规整600余亩土地用于水稻种植,并且购买了抽水泵,通过打基井、修蓄水池,利用附近的马沟水库解决了用水问题……陈家齐算了一笔帐,如果种植玉米,按现在的市场价每斤7角钱,每亩产值不到1000元。稻谷亩产可达1000多斤,目前,这里的大米已从每斤5元增长到每斤20元。陈家齐实实在在尝到了种水稻的甜头,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水稻种植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他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模式,在用工上优先使用贫困户,村民在务工的同时也学习了技术。明年我们会继续扩大规模,到时候村民们可以自己种植,那样收益会更大。”作为高村的带头人,面对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不输江南的家乡,陈家齐认为不能一条腿走路,必须走出多产业共同发展的致富路。
如今,高村的水稻种植日渐红火。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契机,高村积极打造集种养殖、旅游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特色乡村。目前,村子里有民宿15家,可同时接待150人。“水稻田是美丽的风景,鱼池可以垂钓,村里种植的生态大米、土鸡、土鸡蛋、生态蔬菜等都可以满足游客休闲旅游、健康饮食的需求。下一步计划将水稻种植扩大到1000亩,并且在稻田发展水产养殖,让村民在美丽的环境里实现增收致富。”该村高老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小龙说道。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百亩连。”近三年来宜君高村景观稻田的美丽画面常常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网站和省市电台的镜头中,使得宜君县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推行特色农业综合种养模式,扶持引导农户从单一的种植向高效的种养一体化转变。通过示范引领,稻米综合种养已成为宜君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画面虽然只是那擦肩而过般的瞬间,留下的却是深深的触动,既令人骄傲与自豪,又让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想不到干旱少水的渭北山区也能种植出金灿灿的水稻,更想不到如此这般如诗如画之美景就在我们身边。
宜君县高村景观稻田的实践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启示:实现乡村振兴,勇于创新是关键,尊重历史是前提,发挥优势是基础。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尊重历史、留住乡愁,保留和展现农村的肌理和文化。宜君县高村景观稻田也不是横空而出,而是该村冬夏长、春秋短,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本来就有着种植水稻的历史传统,水稻的重新种植,恰恰是对历史的更高层次的重新恢复。
宜君县委、政府近年来对县域区位优势进行准确分析、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变传统种植农业为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功能农业,变分散种植为规模化种植,变分散经营为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元共赢,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本报记者 朱红卫 通讯员 周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