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川市人社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立足就业工作,统筹谋划挖岗位,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搭建转移就业平台,促进就业政策落地见实效。
统筹资源 多管齐下挖掘就业岗位
“在社区里的工厂上班每月能挣1500元,每天还管两顿饭,自己基本上没啥大花销。”今年52岁的冯里红是王益区郝口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12月经当地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推荐,冯里红来到王益区黄堡镇吕食春秋食品有限公司社区扶贫工厂从事保洁员工作,“自从有了家门口的这份稳当工作,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奔好日子的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
就近建扶贫工厂、就业扶贫基地,是近年来全市各区县结合辖区实际情况,统筹资源,帮助贫困人员实现就业脱贫的有效举措。
和冯里红一样,家住宜君县薛塬村的王海莉也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就靠丈夫一人外出打工。2017年通过易地搬迁,王海莉一家人住进了城里的安置房,但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进城后的日子仍是紧巴巴的勉强维持。就在这时,当地政府专门开发了针对无法离家、无稳定收入等人员的公益性岗位,王海莉被聘用到县安监局上班,月收入1800元,有了这笔稳定的劳动收入,加上丈夫外出打零工挣的钱,一家人很快走出了生活的困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目前,仅我市宜君县就有就业扶贫资金特设的公益性岗位547个,开发的公益专岗60个,县财政拨款开发的公益岗位827个,可安置1434名贫困人口就业。铜川市还借助陈炉、玉华宫、金锁石林等景区发展,及时跟进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扶持24名贫困劳动力在景区创业。
“近年来还在9个乡镇依托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设立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人口就业能力。”各区县结合辖区实际情况,统筹资源,多管齐下,既提供就业岗位,又加强技能培训。
群众不上岗 服务不间断
“多亏了小李的帮扶,要不然我家到现在也脱不了贫。”家住在印台区阿庄镇小庄村的王金芳,因丈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干不了重活,儿子的腿也有三级残疾,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正是那年,村里的就业扶贫信息员小李第一次来到她家。
“小李经常来家里给我们介绍一些摆脱贫困的办法,后来推荐我们参加了村上免费举办的技能培训班,我学的烹饪,我丈夫学的果园管理。”2017年,小李又推荐王金芳到印台区希顿假日酒店旗下的老城小馆后厨帮工,每月收入2000余元。2018年王金芳一家实现了脱贫。我市的每一个村都有像小李这样扶贫信息员的工作身影,他们是人社部门的“神经末梢”,专门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贴心人。
铜川市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队伍,深入市域内重点项目、小微企业、园区、景区,在宣传解读就业创业政策的同时,征集挖掘就业岗位信息,印制成册,每月向贫困人口上门推送不少于5个就业岗位的信息。同时,还加快人力资源配置产业化步伐,支持人力资源机构按市场用人规律依法开展劳务工作,并将446名村级就业扶贫信息员逐渐过渡为劳务经纪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各种市场就业信息和持续跟踪服务。
抓区域协作 搭建转移就业平台
“以前我家就靠种6亩来地,辛苦一年下来也只够温饱,但自从出去打工以后,家里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说起现在的日子,家住在耀州区小丘镇移村的吴小平高兴得合不拢嘴。“2017年,我通过市里面组织的‘春风行动’招聘活动外出打工,一年就挣了十多万元,现在这四间平房就是用打工的钱盖下的。”
吴小平一家脱贫是我市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的一个缩影。在人社部门以跨区域劳务协作为切入点,搭建转移就业服务平台。他们在江苏省盐城市、福建省福清市等地设立外出务工人员劳务工作站和招商服务处,为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援助、劳动维权等各类服务。截止目前,仅在江苏盐城,就有转移就业的铜川籍贫困劳动力135名。
同时,我市在推进劳务协作的同时,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人才引进与扶贫工作有效衔接,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同时注意挖掘市场内在动力,形成扶贫攻坚的立体战。(文/赵海宁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