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市政府联村帮扶工作的总体安排,市质监局在宜君县宜阳街道办曹塬村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帮贫解困促发展进农村行动”。结合对曹塬村联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我本人对曹塬村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情况,谈几点对曹塬村扶贫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曹塬村位于宜君县城东15公里处,属于宜君县贫困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35户784人,党员25名,劳动力309人。现有耕地面积6369.19亩,核桃、苹果等经济作物1410亩,林地3470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玉米种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98人,截至2018年底已脱贫32户95人,剩余2户3人,贫困发生率0.38%。
一、曹塬村的发展变化
市质监局联村帮扶曹塬村以来,结合曹塬村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精准帮扶,曹塬村基层党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取得明显突破,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计划有序推进。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脱贫攻坚能力。市质监局对曹塬村的帮扶过程中,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村支部党建工作。通过建立党员“成长袋”,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双积分制”“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党员的管理。
二是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支持曹塬村发展玉米等传统种植业,帮扶发展村集体经济。指导成立了曹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并争取到宜君县产业发展资金50万元,入股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分红;出资并协调资金147万元建成了存栏5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支持致富带头人彭民红创办的民红家庭养殖场养牛40头、驴5头;指导帮扶新栽植双矮化苹果树60余亩,建成了百亩苹果园;建成2个0.4兆瓦光伏发电站顺利并网发电。
三是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帮扶曹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在解决7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人畜饮水、修建通组路和巷道硬化、村委会改造、安装路灯、建设村民文化广场的基础上,按照宜君县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工程的总体安排,在北沟组新修建了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改造提升村文化广场,观光涝池顺利完工,为73户村民新建卫生厕所,为14户村民修建院墙,建设垃圾屋1个,使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是精神风貌大提升活动推动了脱贫攻坚。在扎实落实好宜君县开展的“五好新风助脱贫”“宜馨超市添动力”等精神风貌大提升十二项活动的同时,出资邀请铜川市宏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举办了两场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举办了两场道德大讲堂,集中评比表彰了五好贫困户、好媳妇、好公婆和诚信村民,涌现出了自主创业开办“放牛娃土菜馆”的贫困户创业典型任小龙,进一步弘扬了曹塬村正能量,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二、制约曹塬村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曹塬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享受到了国家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实现村民致富奔小康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仍面临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模式单一。近年来,全村核桃因树龄老化、品质不高、套种严重、果树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核桃收益较差,村民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曹塬村形成了玉米独大的单一农产品种植模式。
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曹塬村集体经济起步晚、底子差,加之养殖业投入高、风险大等因素,导致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三是村级班子战斗力较弱。该村两委班子成员工作作风、精神状态比以前有了明显变化,但是思想仍不够解放,缺乏主动作为、敢想敢干敢拼的精气神。
三、解决曹塬村问题的对策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曹塬村要想致富奔小康,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必须改变现有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苹果、中药材种植以及畜禽养殖业,改变玉米独大的单一种植模式。按照地理位置、土壤气候条件,在曹塬组、井塬组、北沟组等塬上村庄发展有机矮砧苹果产业,在沟底川道的曹河、宋河、前桥、罗沟组,鼓励村民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同时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发展好生猪、牛、驴规模化养殖产业,形成玉米等粮食作物、果业、中药材、畜禽养殖为一体的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村民收入。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曹塬村通村路、通组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下一步,应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修建水利设施解决农业灌溉问题,打通曹塬组通往彭镇拔头塬、徐家河等苹果主产区的通村路,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三是加大扶志力度。2018年,曹塬村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了户脱贫、村退出目标任务,然而村两委、村民以及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仍然不足,需要在村两委建设上下功夫,提高班子成员谋事干事的能力,需要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提高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激发内在动力。扶贫先扶志和智,群众是主体。要着力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通过村民会、村民代表会、党员会等,给群众算“产业帐”“脱贫账、民生账”和实实在在的收入账,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群众积极增收致富的决心和动力。
四是强化结对帮扶。优化包村干部、帮扶贫困户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使贫困群众户户有人帮、结对干部人人懂得如何帮。形成“一对一”的精准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困难、走出困境,增加家庭收入,提高贫困户基本素质和生存发展能力,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目标。
(作者张宏生 为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