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铜川文化在边疆草原绽放异彩

2018-11-21 11:20  铜川日报

国家级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省级项目宜君剪纸、耀州面塑、耀州刺绣、王益手工錾雕技艺,市级项目印台糖画、耀州泥塑、宜君农民画等11个非遗项目15位传承人志愿者远赴千里,将铜川文化带到遥远的大草原。短短三天时间,累计参观群众达5千余人次。这场由铜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呼伦贝尔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呼伦贝尔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春雨工程——铜川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呼伦贝尔”文化交流活动让呼伦贝尔市边疆群众对陕西关中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铜川自然风光、特色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与当前城市转型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两地文化工作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跨越万水千山,邂逅美丽草原

从铜川到呼伦贝尔,全程将近三千公里。11月6日清晨五点,天还未亮,22名铜川文化志愿者携带着各类参展“宝贝”,背着大包小包辎重行礼,迎着淅沥的雨雪从家乡出发,从咸阳坐飞机,途经呼和浩特再转机,累计飞行五个多小时,抵达海拉尔已是霓虹璀璨,星光满天。参加此次边疆行活动的志愿者百分之九十都是头一回来呼伦贝尔,一路上,大家精神振奋,对草原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风情充满期待与好奇,同时对自己此行使命与担当也充满信心。

回想起临行前夕,铜川下起2018年第一场初雪,大雪纷纷扬扬,落地即化。当晚,市群众艺术馆三楼会议室灯火通明,馆干部和15位非遗传承人召开了“春雨工程”边疆行活动动员会,大家热烈地讨论,相互叮咛嘱托,对此次呼伦贝尔之行的意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牵头搭建的内地与边疆文化帮扶交流平台,将“文化”“志愿”“边疆”“少数民族”四元素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的形式双向互动,促进交流。

“要让边疆同胞通过‘都市叙事·360°看铜川’摄影展览了解铜川的历史和现状,通过‘秦风秦韵’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感受铜川地域文化的魅力,通过非遗传承人座谈会深入交流,促进工作,增进感情。”铜川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市非遗中心主任颜玉俊说。尽管我们的非遗传承人都是有名望、有影响的地域文化名人,平常参加各类国内国际文化交流屡见不鲜,斩获各类奖项可谓汗牛充栋,但对这次活动都从内心非常重视。接到通知后积极筹备,精心打磨作品,大家带着虔诚、虚心的态度,本着交流学习的目的和结交朋友的愿望,以文化志愿者身份全心全意地参与作品交流和手艺展示,情之所钟,超越功利,精雕细磨,不辱使命。

匠心独运,铜川文化“惊艳”亮相

11月7日清晨,呼伦贝尔市晴空如洗,室外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铜川市文化志愿者及早动身,匆匆奔赴呼伦贝尔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展厅和美术展厅布展。剪纸大师田亚莉、王改银带来宜君特色剪纸作品30余幅(件),10米长轴《抓髻娃娃》、6米长卷《十二星座图》,以及3米长卷《欢欢喜喜过大年》《宫廷窗花》《十二生肖图》等作品,吸引了大批参观者驻足观赏,除了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她们还现场演示教学,让参观者亲自动手,体验剪纸艺术的魅力,一张张生肖剪纸小作品,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宜君农民画家孟润凤和非遗传承干部郭华带来的质朴浓郁、色彩艳丽的农民画和衍生文创产品让大家眼前一亮;范亚侠、邵珍珠两位大姐分别展示耀州秦绣和王益民间刺绣作品,有独具特色的枕头、鞋垫、春夏秋冬四色彩蝶装饰画、“龟蛇”屏风、手工女包等等。泥塑艺人杨小平的“陕西八大怪”系列,惟妙惟肖,憨态可掬;錾雕大师李振华的铜车马系列阵容浩大,气势夺人;糖画艺人王俊来的烧糖拉丝作画手工绝活功力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太漂亮啦!我很喜欢这些色彩缤纷的剪纸农民画作品,这跟我们当地的艺术不一样,里面蕴含着伟大的创造!”参观铜川非遗展后,蒙古族小姑娘其布日心情激动地说。铜川带来的非遗展品与绝活展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5位老师的才艺展示让呼伦贝尔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大开眼界,拍手叫绝。

为了让少数民族的同胞们进一步了解铜川历史文化,了解铜川的市情民风和发展现状,市群众艺术馆将陕西省优秀品牌群众文化活动———“360°看铜川”摄影展带到呼伦贝尔,以“都市叙事”为主题,通过五大主题板块展示200余位摄影人的260幅摄影作品,以影像语言讲述铜川建市60年发展的巨大变迁,让呼伦贝尔市的群众近距离感受铜川钟灵毓秀的山水风光、积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感受铜川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了解铜川转型发展的喜人成果。

以文会友,说不尽的知心话

“陕西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铜川是一座文化名城,铜川文化界的朋友们远道而来,为我们送来精彩的摄影作品和特色鲜明的传统工艺展示。同我们呼伦贝尔的民族特色文化互相交流。我们草原上的人都是直性子、热心肠,爱唱歌跳舞、爱交朋友。回头我们也要把边疆草原上的特色文化带到内陆铜川去展示和交流。”在两地非遗传承人交流座谈会上,呼伦贝尔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市非遗中心主任谭福洁满怀豪情地说。

2015年以来,铜川市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响应国家文化部号召,扎实开展“春雨工程”铜川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曾先后组织文化志愿者赴浙江丽水、青海玉树、西宁、鄂尔多斯等地开展文化交流。今年10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检查验收,创建工作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次“春雨工程”走进呼伦贝尔活动创造了历届活动以来参与人数最多,携带展示项目最全,辐射距离最远的纪录,为今后开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冬日昼短,时光如箭。短短三天时间,铜川文化志愿者和呼伦贝尔文化工作者在一起工作、交流、探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呼伦贝尔这座城市产生了强烈的好感,深沉的依恋,呼伦贝尔之行成了他们一生之中不可忽略的宝贵财富。在离别的时刻,两地文化工作者坐在一起,手握着手,抒发情谊,许下诺言:“有来必有往,来了还要来。蒙汉本兄弟,欢迎君再来。”攒了一肚子知心的话儿,说不尽,也道不完。

振兴传统工艺,任重而道远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号召,近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与扶持。在此基础上重拳推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将非遗传承与传统手工技艺振兴上升到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脉”“灵魂”的高度,以此“守护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尽管我们的非遗、民间手工技艺极具中国智慧、富有创造性、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艺工水准,不可复制,价值极高。但不可否认,其存续的生态非常脆弱,极容易消亡。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以及科学合理地开发、推广,这对我们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结交许多朋友,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中学到许多新知识,对我启发很大,我们作为非遗传承人,就是要把祖国传统文化持续不断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国家级非遗项目耀州窑烧制技艺传承人梁亚萍说。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特色,而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的变迁,做到与时俱进,就需要在相互交流借鉴、碰撞与冲击中不断创造革新。通过这次呼伦贝尔之行,让我市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维,增进了交流。我们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来自民间,植根传统,五湖四海相互学习,接受时代哺育滋养,锤炼技艺,激荡灵魂,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再回到民间大地,在家乡铜川这块文脉厚重、养分丰富的热土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必将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不同凡响的业绩。(通讯员 朱元奇)

全站热点
碑林区政府区长卢光文带队督导长乐坊街道工作

2018-11-21 09:52阅读

县发改委传达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

2018-11-20 12:21阅读

精准扶贫为人民 移动网络送福音

2018-11-19 17:20阅读

印台区培树“一强四好”典型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2018-11-18 08:03阅读

市发改委、市卫计委联合对周至县卫生院项目进行督导

2018-11-16 11:22阅读

未央区举办2018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

2018-11-15 12:46阅读

县长陈旭辉调研检查移民搬迁和环境保护工作

2018-11-14 10:2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