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乐 通讯员 张力 叶茂
在澄城县,由大唐投资16亿元的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悄然布局;由大唐投资100万元援建的寺前镇和家楼村薯业种植加工产业园一派欣欣向荣……这是澄城县脱贫致富、百姓安居乐业的缩影,也是中国大唐彰显央企风采、攻坚扶贫的脚印。
自2015年中国大唐集团定点扶贫澄城县以来,该集团立足澄城实际,发挥行业优势,累计投入帮扶专项资金近900万元,先后选派了6名优秀干部挂职市县镇村各级,助力该县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基础,培育发展动能。
发挥优势技术扶贫 破解集中供热难题
“非常感谢大唐,要是没有中国大唐技术力量的支撑,没有大唐工匠的紧急支援,供热办的压力将会无比巨大。”澄城县供热办主任任鑫涛告诉记者。
2016年,澄城县首年实施集中供热,由于技术不成熟、设备存在缺陷,过了集中供热的规定时间,但城区供热温度还是上不去,用户家里冷冰冰的,其中就包括安馨苑、惠安苑两个移民搬迁(脱贫)安置小区的近万名贫困群众。大唐陕西公司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紧急调派渭河、户二、韩二等厂20余名大唐工匠,奔赴澄城供热现场解决难题。技术人员轮流值守,寻找设备缺陷,制定整改方案,攻克技术难题,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顺利实现了热流畅通,使150万平方米的用户度过了温暖的冬天,赢得了澄城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澄城人民的广泛赞誉。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夯实稳定脱贫根基
“今年肯定能脱贫!”10月24日,寺前镇和家楼贫困户韩江军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起了今年的增收账——村里建设了红薯粉条加工厂粉条能卖6000元,比直接卖红薯收入翻了一番;家属在厂里打工挣钱;西红柿今年行情好,还能卖3万元……算下来,全家年收入将近5万元。说着,韩江军不禁露出了笑容。
韩江军所说的粉条加工厂,是今年中国大唐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投资100万元在定点帮扶村寺前镇和家楼村援建的扶贫产业。这个薯业种植加工产业园吸纳了贫困群众12人就业,人均月收入2600元。产业园预计年收益30余万元,将辐射带动贫困群众51户186人,实现贫困群众全覆盖,每户年均可增加收入3000余元。
广泛动员消费扶贫 贫困群众稳步增收
2017年冬季,澄城县出现了60年以来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降雪。大雪骤降,道路湿滑,加之种植规模不大,客商不愿上门收购,和家楼西红柿大面积滞销。
大唐陕西公司高度重视,紧急动员韩城、韩二、渭河、灞桥等厂的4000余名干部职工开展“央企扶贫献大爱,消费扶贫暖民心”的精准帮扶活动,累计购买西红柿5万余斤,实现销售金额10万余元,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
贫困户韩晓丽是这次消费扶贫的受益者,她激动地告诉记者:“多亏大唐员工来买我们村的西红柿,就我这个大棚,按照一块八左右的价格卖了5000斤西红柿,比市场价还要高6毛钱,多卖了3000多元,解决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
多措并举创新形式 提升帮扶质量成效
“原来村里的道路都是土路,一遇到下雨天泥泞不堪;家家是旱厕,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谈起北街村的“旧貌换新颜”,寺前镇北街村原村支书王永十分感慨。
2015年9月,中国大唐选派的第一书记,在入职的第一天就开始逐户家访,摸清了北街村村情、民情,结合村情提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生态新农村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治,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截至目前,中国大唐在该村投资40万元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正在筹建中;投资350万元硬化巷道5公里,改造排污管道11公里,改造水管网6000余米……如今,北街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已成为渭南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村”、澄城县“最美乡村”。
——针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办学条件不足等问题,中国大唐投资200万元在城关三小援建1栋教学楼及教学配套设施,有效改善了惠安苑等移民搬迁小区学生的上学条件。
——针对部分贫困户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中国大唐投资200万元在庄头镇雷家洼社区援建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已入住贫困群众243余户1374余人,有效改善了该区域贫困户的居住环境。
——在2018丝博会集中签约仪式上,大唐陕西公司与澄城县签订了总投资16亿元的大唐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前期投资4亿元的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即将落户澄城县寺前镇。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在为贫困群众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每年为政府增加上千万元的税收收入。
……
在中国大唐、大唐陕西公司以及大唐基层企业的全力帮助下,澄城县贫困家庭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不久的将来,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大唐党组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飞虎一行在澄城县调研定点扶贫工作时表示,中国大唐将继续增派扶贫干部,继续加强帮扶力量,助力澄城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大唐所属企业将重点针对澄城县家庭贫困的毕业生展开就业扶贫,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家庭改变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