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7月31日,芋园村一片热闹景象,群众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朱会群接过5万元现金时激动地说:“我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钱。”这是西安曲江咸恒生态文化发展公司给股民分红的场景。
栽树筑巢,提升营商环境。耀州区7个贫困村,均地处山高林密的大山深处,群众生活基本处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分散落后状态,人均土地面积广,玉米、核桃等传统产业受自然灾害等影响极大,广种薄收,有时农业收入入不敷出。务工收入虽是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受年龄和身体的影响极不稳定。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耀州区通过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引来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落户耀州,更发展壮大了一批由致富带头人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耀州区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并与贫困户紧密相连,将效益与增收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带动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好路子。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作用的发挥,更好地解决了产业集约化发展和当前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给贫困村带来了发展思路,给贫困群众吃上了增收定心丸。
凤凰落户,实现利益共赢。西安曲江咸恒生态文化发展公司2016年在耀州注册成立铜川照金海棠生态产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观赏海棠、油用牡丹、艾草等产业的研发、繁育、种植、加工。“结合照金镇芋园村五峰片区地广人少缺劳的情况,我们从11户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500亩,发展海棠种植,每年可增加贫困户10万元土地流转收入。同时,带动周边四个村93户贫困群众在企业务工,户均增收6400元左右。”海棠公司员工介绍说。芋园村群众朱松有说:“土地流转出去就是好,现在只有我和老伴在家,身体都不好,种地没效益,几天前海棠公司给分了2000元,而且我还能到公司打工,每天不少于70元工钱,脱贫没问题了。”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栽植海棠600亩,育苗上百万棵。栽种油用牡丹500亩,育苗80亩,收获油用牡丹籽1万斤,初步形成效益。在耀州区林业局的支持下,成立了耀州区油用牡丹协会,引领全区油用牡丹的发展,采取订单收购方式,带动农户种植600亩。结合养生铜川定位,带动周边镇村种植艾草400亩,免费提供艾根及技术指导,并签订收购艾草合同。同时,公司也积极开发海棠、油用牡丹、艾草等系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链。芋园、代子村依托艾草种植建起了艾草加工社区工厂。
“去年9月,芋园村注册产业扶持资金200万元,流转了220亩土地,成立了村级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依托昊润农牧有限公司发展肉兔养殖和高山林下别墅养鸡,带动全村92户贫困户抱团发展。目前,肉兔存栏2000只,肉鸡存栏6000只,年底预计每户分红1500元左右。”镇包村干部段鸿儒介绍说。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昊润农牧有限公司共承包芋园五峰片区700余亩山地,主要发展肉兔繁育养殖、林下养殖和食用菌等产业。其中肉兔养殖繁育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兔、笼具、技术指导、收购仔兔、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共辐射带动8个村262户贫困户,80%的养殖户已经获得较好收益。芋园五峰、王家砭的肉兔养殖孵化基地,使贫困户不出家门学技术、有收入。同时,公司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优先贫困户就业,带动了周边3个乡镇11个村的群众务工,仅2016年就给2866人次发劳务费896万元,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铜川义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市农业局评定的龙头企业。在照金镇照金村、耀岭村、梨树村建有种养基地。该公司充分发挥山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养殖,可年出栏散养土鸡1万只,土鸡蛋200万枚。在梨树村建有藏香猪种猪繁育基地一处,能繁母猪500头,育肥放养场二处,存栏商品猪2200头。该公司以代养分红的形式带动周边村庄近200户群众发展养殖,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先富帮后富,同步奔小康。在北梁村,永祥养殖合作社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建成后年存栏将达到5000只,能够辐射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养殖分红、务工就业、饲料种植、运输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去年,北梁特色养殖扩建项目被确定为苏陕扶贫协作项目,新增投资212万元,改扩建羊舍2000平方米,配套建设青贮室、消毒室等辅助设施,增加存栏肉羊500只,带动81户贫困户按期脱贫。其中,苏陕扶贫协作资金按照“三变”改革要求入股合作社,在保障贫困户利益的同时又充裕了合作社股金,增强了发展带动能力。目前,该项目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年预计出栏肉羊600只,年末存栏肉羊总量1500只。技术员陈天荣说:“原来我们把羊羔发给群众代养,由于饲养方式难以跟踪,羊羔收益不是很好。现在我们通过集中规模养殖、入股分红的模式,每户贫困户以1万元股金作为分红基数,每户每年增加收入不低于1000元。”在问及销售问题时,他说:“我们加入了内蒙的羊产业联盟,在销售上不成问题。”
梦中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八星励志带头人崔普选领办,老崔总是身怀感恩地说:“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是各级帮扶队伍和热心朋友帮我圆了致富梦。”目前,合作社共自建大棚17个,今年又承包15个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黄瓜、西葫芦等蔬菜。当下正值西红柿拔蔓,棚里一片繁忙之景。“我们在这打工一天最少能挣40元,还管饭哩,嘹得很。”一位务工妇女说。老崔较为保守地估算,西红柿一年两茬,拔蔓后再种一茬甘蓝,一棚西红柿一年净收入5000元以上。在自己发展的同时,老崔还吸纳带动周边两村15户贫困户入股,每年分红800到1000元,并给30余名贫困群众,特别是残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我一定用良心种好菜,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步,我还要帮助更多的群众通过种菜勤劳致富。”老崔自信地说。
在7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路上,我们看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中所取得的成效,也带给我们一些有益启示:
提升营商环境是基础。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是吸引企业落户投资的先决条件。耀州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目标,全力打造优质的投资软环境。同时,针对7个深度贫困村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解决了贫困村的路水电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吸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发展,在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让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有组织多渠道地参与到了现代农业的环节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红利”的分享者与受益者。
培育乡土能人是需要。在与四支队伍座谈时,大家谈到深度贫困村最急缺的就是人才的问题。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永祥养殖合作社的领办人杜俊娥是一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青年致富带头人和乡土人才。杨山村22岁的小伙子王鑫,返乡创业发展养殖,让家庭摆脱了贫困。崔普选身残志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振兴。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乡土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活力,他们的故乡之情,会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反哺乡邻。因此,要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培育扶持力度,帮助他们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和难题,支持他们领办合作社,通过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带动周边小农户组织化发展,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分散经营不如抱团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需要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关键要素,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土地流转、扶贫资金注入、保底分红、优先用工、代养统销、就地就业等方式,将贫困户与新型农业主体紧密联结,有效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增强了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让贫困群众嵌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共享收益蛋糕。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由于缺乏诚信,导致农产品以次充好和长期分红受益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在两者利益联结建立过程中,要做好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运行状态的考察,让那些真正从事农业经营有规模、有链条、有潜力、资本信誉良好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挥作用,有效规避一些在利益联结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同时,要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选取联结模式,让企业、合作社等与群众戮力同心,画出致富同心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