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年以来,华阴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以产业就业帮扶为重点,出实招,见实效。持续稳定的收入恰如涓涓不绝的源头活水一般,滋润着贫困群众的生活,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114个行政村都有了经济合作社
“刚在地里摘花椒,一晌40元,一天挣80元!”8月7日中午,孟塬镇宋峪村。记者眼前的付寅广黝黑消瘦,看起来要比他52岁的实际年纪年轻一些。付寅广自己也种着花椒,忙完自己地里的活,他又到别人地里多挣一份收入。
付寅广家里人口多、但劳动力少,妻子、儿子、儿媳妇都体弱多病,所以他家以前是村上的贫困户。2017年年底,村上的养鹅合作社3000元的分红按期打到了他的卡上,同时,他也按照标准脱了贫,这让他增添了过好日子的心劲。
“去年打工挣了1.5万元左右,合作社分了3000元……”一边往回走,一边给记者算着收入账,碰上去村部参加远程教育的贫困户付周明的儿媳妇邓玉莲。邓玉莲家在广西,远嫁到了房屋倒塌、没有住处的付家。付周明家也参加了村上的养鹅合作社,随着今年帮扶政策的落实,他们一家也将脱贫摘帽。邓玉莲说,生活的变化让她对将来的日子充满希望。
孟塬镇宋峪村位于秦岭脚下,交通闭塞,全村有226户人,其中21户是贫困户。脱贫攻坚怎么搞?在帮扶干部的大力协助下,村上选择发展养鹅产业。
发展养殖产业离不开技术指导和资金投入。在华阴市产业扶贫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资金问题解决了,技术人员还把养殖培训班办到了群众家门口。2016年,村上成立了鸿丰养鹅专业合作社。两年下来,目前合作社存栏肉鹅两万只,带动14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下一步,要发展模块化养殖小区,让贫困户除了分红,增添更多打工收入。要自己办起来屠宰场,实现初步加工,争取更大利润空间……”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村支书党磊有规划,更有信心。
在华阴,用足做好特色产业奖补政策,推进村级扶贫产业发展,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市不断加大财政扶持村级产业力度,从特色产业培育、政策扶持、科技培训、农企对接等方面着手,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有力推动了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迈进。
目前,全市共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003户4635.3万元,为31家经营主体发放产业脱贫贷款2825万元,带动贫困户565户。全市114个行政村都成立了村级经济合作社,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2779户,占贫困户总户数的74.8%,确定中长期产业的贫困户2588户,占发展产业贫困户的93.1%,绝大多数的贫困群众像宋峪村的付寅广一样,家庭有了稳定持续的收入。
2269名贫困劳动力有了工作
“五一”假期,一年一度的华山古庙会吸引了八方游客,熙熙攘攘,热闹异常。尽管李乔英的小摊子在其中并不起眼,但短短几天,500多元的纯收入让李乔英觉得心中踏实。自从学会了手工编织的手艺,她的家庭增加了一份挣钱的渠道。
8月11日,在岳庙办周家村,记者见到李乔英时,她正在网上订购用于编制的原材料,同时把精心编制的汽车挂件、手工串珠等商品拍到朋友圈里用来促销。
李乔英是周家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丈夫在外面跑运输,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以及8亩花椒需要照看,没有办法出门打工。但她总想为家里做点什么。华阴市人社局组织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给了她希望。“好好干,总会好起来!”她说。
“做梦也想不到会到这上班!”精准扶贫对于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让员小艳觉得感激、满意甚至有些意外。从去年8月起,通过华阴市公益专岗,员小艳成为城管局城关所的一名工作人员。
员小艳是太华办永宁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还有车祸去世的哥哥留下的孩子需要照料。属于贫困群众中“无力脱贫、无业可扶、无法离乡”的典型。幸好华阴市公益性专岗的就业帮扶“设身处地”地为她解了难题。经过培训、顺利上岗。这份工作收入稳定、提供食宿、还可以就近照顾家庭。“我对我们家的脱贫充满信心!”员小艳说。
今年以来,华阴市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各方力量向就业扶贫聚合,扎实开展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已对139名贫困劳动力进行了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公益专岗已安置贫困劳动力25人,全市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转移就业2269人,完成年度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1000人的226.9%。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关键在于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华阴市扶贫办主任刘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