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海燕
近年来,市科技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陕西省科技扶贫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农业科技“114”和科技特派员APP完善与推广、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培训、加大科技扶贫宣传力度等十项行动任务,采取产业扶贫、示范带动每个县(市、区)科技局,建设一个科技扶贫示范点、智力扶贫等超常规的手段和措施,推动了全市科技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科技已成为精准扶贫的“助推器”。
打牢基础战产业升级是关键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市科技局始终把科技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上,把着力点放在打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我市总结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范例。
“誉酥园”,重塑酥梨品牌形象。建设蒲城县孝东村千亩酥梨科技示范基地是市科技局帮扶贫困村的重要抓手,包联帮扶之初,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扎实工作,提出了“三改一引”的酥梨产业发展思路。“三改”即:老园改造、树体改型、土壤改良,“一引”即:引进新品种,提高商品率。采取“建基地、抓产业、树品牌、闯市场、促扶贫”的帮扶工作思路,鼓励支持村两委会成立基地管理机构,作出相应分工,组织村有效资源,形成了“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果库”“支部+果库+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鼓励支持村上能人成立企业,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共创市场。
在第二十三届杨凌农高会上,孝东村“誉酥园”牌酥梨被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组委会评为“杨凌农科扶贫基地优质农产品”称号。
目前孝东酥梨基地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建成酥梨园核心区300亩,示范区700亩,推广区1800亩,基地涵盖了210户960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涉及157人。完成生产水泥路5公里,灌溉渠4.9公里,安装太阳能杀虫灯30盏、示范生物制剂壳寡糖粘虫板、诱虫带200亩。形成以酥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主的各类企业9个,网上微店3家,预计今年全村酥梨品质将有较大提升。
“科技帮扶要区别于其他帮扶,把科学技术引进来,带下去,结合当地特色,育科技之苗,科技之花,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专题研究孝东村脱贫攻坚工作会上,市科技局局长雷立新这样说道。
“瑞阳”“瑞雪”,亿万人民的新口福。白水县科技局扎实推进苹果产业升级改造,联合陕西省首席苹果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成立“苹果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试验站,建设10万亩苹果新优品种示范园。从2005年至今,白水苹果面积从43万亩增加到55万亩,年产量从30万吨增长到57.75万吨,年产值从5.2亿元增长到34亿元,冷藏能力从10万吨提升到47万吨,龙头企业从13家增长到96家,配套产业附加值从4.6亿元增长到21亿元,农村经济结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富平奶山羊,农民小银行”“南核桃,北冬枣”等口号,既切实反映了优势农业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也彰显了科技在产业升级中的强大助推作用。
目前,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正在全市蓬勃开展。
建好园区站脱贫致富有引线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培育龙头产业,塑造品牌影响力。
几年前,华州区瓜坡镇君沙设施蔬菜产业园由于品种选取和种植方式不科学,经济效益不明显。市、区科技部门深入调研后,决定在园区实施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绿色防控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开展标准化种植,建立起以果蔬生产为主、农产品加工为辅的特色农业科技园区,探索科技扶贫新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在科技强有力的支撑下,与该园区合作的14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实现了逐步脱贫。
“农户对一项技术、一个品种的认可直至应用需要一个过程,而认识这一过程最直接的,就是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科技效果。”市科技局农业科负责人卢青锋告诉记者,通过围绕县区扶贫规划的主要产业打造的科技特色产业园区,让群众见识了科技的效果,进而乐于接受、推广应用。目前华州区还有高塘镇柿村猕猴桃产业园区、下庙镇新下社区扶贫产业示范园等科技扶贫产业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富平县设立的富平现代农业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站,在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自行增加任务,加大人员数量,向质量要效益,围绕富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集成与示范推广8项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柿子保藏与柿饼安全生产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奶山羊农户适度规模生产循环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开展了奶山羊养殖技术和柿饼加工骨干培训,给农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这些科技园区通过转化、集成、示范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辐射带动了周边贫困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市科技局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支持其健康发展。全市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工作17年以来,形成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的架构和“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以政府主导为重点,以企业承担为补充的多点开花的态势,政府主导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区重点企业和基地在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对园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4家,市级24家,385个入园企业,总产值138亿元,引进、示范新品种188个、新技术206项。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农村是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的地方。记者采访发现,不管是返乡下乡派还是本土派,星创天地都为他们乃至农村各类创业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星创天地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运作,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培育新动能、新活力,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时下的高温,让渭南市富华兴农现代农业示范园总经理王峰坐不住了,一系列问题浮现在他脑海,高温葡萄日灼怎么办、高温下如何灌溉、如何除草……王峰拿起电话咨询临渭区星创天地的葡萄专家王录俊后,问题迎刃而解。
谈起星创天地,王峰深表感谢,“园区技术上主要依靠星创天地人才团队,不但有技术支撑,也有最优的品种,先进的管理办法,让我们少走弯路,葡萄卖上了好价格。公司带动辐射周边5个自然村的群众增收致富,60多户贫困户就业脱贫。公司已经注册,我是一个成功的创客。”
2017年新建农业星创天地11家。目前全市星创天地达到22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9家),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
攻破人才关疑难杂症易消除
“快去作义的地里听课去吧,科技特派员支建华来讲课啦。”富平县王寮镇果农们奔走相告,相约来到菜农赫作义的果园。
“支老师,我地里刚栽了新品种,后面应该怎样管理?”果农刘中让急切地问。
“支师傅,你讲一下现在柿子树容易得什么病,怎么防治?”村民姜学忠问。
“一般这个时间主要病虫害有:柿角斑病、圆斑病、炭疽病、黑星病等。防治方法:清除病落叶,烧毁,发病初期喷洒波尔多液、代森锌、多菌灵等任意一种药剂数次,白粉病严重时可喷洒粉锈宁。”支建华答道。
支建华是富平人,擅长果园技术管理,2014年被聘为科技特派员。在富平县科技局安排下,特派在果园关键管理季节下乡为乡镇村示范园指导,并组织农民讲座,为治疗果树提供有效方案,治愈率都在85%以上,减少了果农损失。
“我现在每天的事除了接电话,就是骑着摩托车到村里看看树,和种植户聊聊果园管理。”几年来,支建华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在外的生活,几年如一日的进地作指导,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每名选派人员联系对接一个贫困村,结合自己服务专业领域,为贫困户开展生产技术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贫困村产业发展水平。“实施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工作,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有利于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富平县科技局局长李超军总结道。
蒲城县党睦镇孝东村蒋顺喜的3亩梨园改造后,亩产达到7500斤,单果重增加10%以上,商品率达到95%。果园丰收了,蒋顺喜的腰包鼓起来了,他说:“这一切归功于徐凌飞。”徐凌飞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参与陕西省科技厅开展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2017年被选派至蒲城县,围绕酥梨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和地方产业需求,牵头建立“蒲城酥梨试验站、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设施生产效益,对梨园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开展科技精准扶贫,蒋顺喜是受益者之一。
华州区菜农王建平使用省农业科技114、APP后,感慨地说:“以前是病不出户,现在是病不出棚。在地里发现了病虫害立马就能解决。”
如果说114是“专家门诊”的话,那么科技特派员APP就相当于“普通门诊”了。全市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实现了全覆盖,每个特派员的手机均安装了科技特派员APP,搭建起了贫困户、科技特派员、高校院所、企业之间信息互动的桥梁,及时解决作物与种植养殖户在种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当务之急不是技术开发问题,而是先进技术的落地和农民的培训。解决这两个问题,正是农科114和科技特派员App的拿手绝活——两个应用将高高在上的高科技‘傻瓜化’,变成农民好用、愿用的技术。”市科技局副局长周宝元如是说。
2015年以来,全市共计下派科技特派员886人次,开展“百人百社”示范县创建、“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活动,累计选派对接农技人员370人次,支持资金496万元。累计培训农民50余万人次,发放实用技术、科普资料百万余份,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8个,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2个(项)。
炎炎夏日,在蒲城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支科技队伍,陕西康田慧农公司董事长代崇化和“农掌门”在线专家为贫困户讲解种植要点、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农掌门”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专家教授和农民群众“零距离、面对面”在线服务的网上平台,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作基础的病虫害分析测报等工作,实现科研单位技术数据资料和基层需求的对接,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农掌门”目前有植物品种数据库,涉农专利信息数据库,专家数据库,涉农科技成果、最新成果数据库和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五大板块,已收集相关数据信息400多万条。
让专家资源下沉到基层,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去。目前一场抢抓新机遇、勇啃“硬骨头”的科技扶贫“好戏”正在全市精彩上演,层出不穷的好典型、新经验将对推动解决贫困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的新气象,无疑给当下扶贫带来了新机遇。在巨大的市场和商机面前,渭南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借力科技的翅膀,生产端和就业端、供给侧与需求侧等必将迎来更好的合作基础,科技扶贫也必然能给贫困群众带来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