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耀州区发布消息:耀州区动物疫病防控中心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针对羊甘酪性淋巴炎开展研究与防控取得新进展——第一批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并进行免疫效果实验。
这项工作能在耀州区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离不开耀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李超的努力。1993年李超从西北农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原耀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这一干就是25年。去年11月,李超到小丘镇孟虎村下乡,在走访养殖户时发现许多羊的身上无缘无故地长了大小不等的疱块,并且出现羊体重下降,产奶量下降的现象,这引起了他的重视。为了深入研究,几天后,他再次回到孟虎村,把群众的病羊买回来,并专程送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检验,最终确诊为羊干酪性淋巴炎。
由于羊干酪性淋巴炎表面包有一层厚而致密的纤维型结构的包囊,而羊干酪性淋巴棒状杆菌寄生于细胞内,使得一些药物对其难发挥作用。国外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内甘肃、新疆、云南、广东等地区均有此类疾病发生。发病率可高达30-70%,使养殖户损失惨重。但由于其发病慢,死亡率低的特点,常常被人们忽视。
李超说:“我算了一笔账,2017年底耀州区羊饲养量3.6万只(其中肉羊3.1万只,奶山羊0.5万只),按平均发病率16%计算,每只减少重量10斤,按目前每斤10元计算,全区养殖户将损失49.6万元,奶羊每天少1斤奶,按每斤2元计算,7个月将损失33.6万元,这还不算医药费。”换句话说,如果净化羊干酪性淋巴炎疫病,耀州区羊产业每年减少损失近100万元。算完这笔账后,李超便下决心帮助群众解决这一问题。
说干就干,李超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又是查资料,又是和行业专家不停地进行电话沟通。在没有经费的前提下,多次奔波于耀州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之间,经过100多天的技术攻坚,最终于今年3月14日,和西农专家一起研制出羊干酪性淋巴炎实验疫苗,并于4月3日给第一批实验羊注射疫苗,期间李超多次到实验羊场为实验羊测体温、体重,指导养殖户注意养殖事项,记录实验数据,为实验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钱不养张口货”,意思就是养殖的难度和风险非常大。2014年元宵节晚上,他突然接到某镇奶牛场报告,说该场死亡4头犊牛,他立即带人奔赴现场查看,及时确定了病因,提出了解决方案,遏制住了疫情蔓延。2014年全国小反刍兽疫肆虐,他对全区病死羊全部剖解,及时提出了防治方案,避免了全区羊只大面积感染疫病而造成经济损失。
在疫病防控工作中,李超深感责任重大,而利用科学技术为养殖户服务是李超的追求。他在养殖场推行了“及时跟踪监测免疫抗体,以监定免,以监促免”的免疫综合防治新模式,科学地预测预警,有效地减少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通过推广动物疫病监测及防控技术,有效降低了全区动物疫病发生率,猪、禽、牛因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13%、1%以下,有效规避了疫病风险,为全区畜禽健康保驾护航。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探索,他掌握了动物疫病发生规律和特点,撰写的《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几个因素》中提供的技术方案,在诚信等多家合作社猪场落地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参与完成的《铜川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技术研究推广》《铜川市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及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推广》获铜川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撰写的《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几个因素》《萆薢复方颗粒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分别获铜川市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和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作为养殖户的守护人,他把守着耀州区畜牧安全的大门。当脱贫攻坚战打响的时候,养殖成为产业脱贫的主要途径,他的担子更重了,经常奔走在各镇的养殖场和农户家中,认真讲解圈舍的建设,品种的选择,疫病的防治,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就连手机、微信朋友圈都成了服务热线,他也被养殖户们亲切地称为畜禽安全的“守护人”,疫病防控的“急先锋”。(本报记者 王艳 郭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