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科技让古籍活起来——宝鸡市建成全省首家古籍数据库

2018-04-18 14:44  宝鸡日报

本报记者王卉

2016年初,宝鸡市图书馆开始筹建典藏古籍数据库,如期建成的古籍数据库,目前藏有614册、超过10万页的古籍善本,成为省内第一家古籍数据库,这项服务读者的“大工程”得到了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杨居让等多位专家的高度关注与齐声称赞。目前,读者登录宝鸡市图书馆网站“宝鸡市图书馆典藏古籍库”栏目,通过身份证号注册或读者卡登录,就可以免费阅览全文数字影像:既能看到古籍全文的电子版,又可原版原貌地远程阅览、调取及复制数字化影像,相当于将图书馆的古籍数据库搬进了自家书房,这种即时便捷的查阅新方式令不少人拍手称好。

珍贵古籍优先入库

古籍是凝聚传统文化记忆的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存在和传承的依据。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进行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并通过光盘和网络等媒介保存与传播,实现对古籍文献的再生性保护。我国有大量古籍文献资源,然而由于历史悠久、自然灾害等原因,古籍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许多有价值的古籍正面临沦为孤本甚至消失的境遇。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对古籍文献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古籍文献数据库,不仅可以使古籍得到再生性保护,从而得以永久保存,而且可利用数字查询、网络共享等途径非接触性研究古籍文献,减少纸本古籍的损耗,这也是对古籍的间接保护。因此,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解决古籍保存与利用的矛盾,也成为目前古籍保护的重要手段。

古籍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的挖掘应用,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宝鸡作为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历史绵长,文化积淀深厚。存藏于宝鸡市各单位和散落民间的古籍品种、数量相当可观,因此对其的整理、保护以及数字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数据库质量,市图书馆在建立古籍数据库初期,首先安排专家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专业性筛选,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较高文献和历史价值的古籍文献优先进行数字化加工。2016年,宝鸡市图书馆从馆藏的12172册古籍文献中,选取了21部、502册作为先期建库的基础,建成宝鸡市图书馆典藏古籍库,尤为珍贵的是其中包括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史记钞》、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明万历三十二年《新编古今事文类聚》、清康熙三十一年《宝鸡县志》、清乾隆五十七年《铜鼓书堂遗稿》等具有馆藏珍本国家古籍名录和宝鸡地方特色方志类古籍文献。在2016年首批入库的古籍中,原版原貌呈现110册,电子版呈现392册,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走出“藏在深闺无人识”尴尬

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必须依赖一定的软件系统平台,一款结构合理、系统规范的建库软件对古籍数据库建设工作尤显重要。公共图书馆一般不具有自主开发功能完备的数据库软件平台的能力,因此市图书馆与数据开发商合作,共建特色资源数据库。

古籍数据库的加工不同于其他数据库建设,加工过程中不能对书籍进行拆压分离,普通扫描设备显然是不能用的,这便需要使用非接触式古籍扫描,其扫描分辨率也要比普通数字化要求精度高很多,它需要在相对恒温、无风、干燥、弱光的环境中进行,并且要求操作人员对保护古籍有一定的经验,对部卷的分离、翻动,对古籍中字段提取、分类标注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古籍著录标准进行。

2017年,市图书馆再次与西安鼎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市图书馆古籍室,扫一页精度800dpi的需要2分钟,每次扫描古籍遇到腐蚀特别厉害的残缺页时,团队里的李东东就感到身肩重任。“这一页都烂得掉渣了,能有什么用?”有人说。“可别小看它,这个残页上留下的只言片语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李东东说,数字化扫描就是要把古籍原原本本的样子呈现出来,要抛弃个人的主观臆断,这项工作是非常严肃严谨的。

扫描只是第一步,此后还须对图样进行校正、去噪;随后对古籍书目的书名、作者、关键词、人物名称、地点名称、事件名称进行著录标引,对个别文献要进行内容碎片化标引;然后进行导航分类建立,构建搜索引擎,建立数据仓储,编制书籍动态翻页,进行动态翻页信息点标注,插图、插注释,将索引信息与全文文件进行关联等步骤。2017年,鼎浩公司的11人团队,花了两周时间,完成了古籍文献112册、20164页的数字化加工,使古籍数据库的文献资源更为充实。

让古籍“活”起来

打开市图书馆古籍数据库,灰褐色的界面充满古典感和文化气息,左侧的目录栏里,各本古籍按照“经”“史”“子”“集”分类排列,纲举目张,条理清晰。为方便不同读者的浏览习惯及研究需求,数据库除建立分类检索外,还进行人性化分类设置,让读者可以从古籍全书名录、经典古籍名录、古籍著者名录、地区古籍分馆、古籍相关信息等五方面直接进行定位检索和浏览,为其节省大量筛选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据市图书馆馆长刘掌权介绍,馆内古籍数据库建设选用的是目前较先进的 DH-IDRSP 交互式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发布平台。在首页面、经典古籍名录页面和地区古籍分馆页面运用大量 Flash技术展示,实现了动态翻页;尤其是嵌入单幅或多组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等,“所见即所得”,原版原貌呈现古籍图书,生动而直观。

古籍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开发和利用,传承中华文明成果,使古籍文献社会效益最大化。市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具有文献数据类型丰富、主题针对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了古籍检索和文献服务。如当读者在古籍著者名录的“李时珍”人物页面点击红字带书名号的“本草纲目”时,还可直接跳转到“本草纲目”页面。这种数据库的知识关联网络,将各类电子文档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进行分类、挖掘、关联、整合,快速地实现了智能信息挖掘,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挖掘和阐发了古籍自身蕴含的文化元素,也为读者搭建了文史研究互动交流平台,拉近了读者与古籍之间的距离,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

全站热点
临潼:提振精神 认真部署 抓好落实

2018-04-18 09:16阅读

永乐微警开启“互联网+”服务新模式

2018-04-17 13:17阅读

莲湖:公厕改造舒适方便暖人心

2018-04-16 17:52阅读

严格日常管理 加强考核激励 商南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

2018-04-14 12:21阅读

岚皋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护航脱贫攻坚

2018-04-12 20:04阅读

市审计局依托大数据提升保障房审计成效

2018-04-11 20:05阅读

刷脸取款安全吗? 李一珂

2018-04-10 12:3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