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商场往西走一点,就是红旗路北口的曙光照相馆。曙光照相馆现在叫曙光艺术影楼,店面规模比以前印象中的小了许多。摄影师韩长庚是“曙光”的老人,他说,2008年他刚接手时,“曙光”曾改了个洋气十足的店名叫“喜多坊”,改了半个月,老客户都说曙光咋没了,生意受了影响,又改回来了。
他介绍说,1973年,市饮食服务公司创办曙光照相馆时,馆内设有业务大厅、四间影棚室、三间暗房,还有修相室、化妆间等功能区,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员工最多时有70多名。“我们自己做的放大机,最大能放大6英寸底板,宝鸡其他地方是3英寸。机子拉开有三四米高,就搁在和防空洞连的地下室里。”1985年,“曙光”在全市第一家开始拍彩照,当时能照还不能洗,要派人去西安洗,住一晚上拿回来。1990年前后引进了日本彩扩机,照片冲印实现了自拍自洗。2005年有了数码相机后,照相设备也与时俱进,由最早的轮式座机、胶片机、单反机,换成了数码单反机。
“那时照个全家福得排队叫号,如果赶上春节的高峰期,顾客甚至要等待四五个小时。上门照相要预约时间,时间到了,‘天下刀子’也要去。记得1986年夏天,上门给凤县银母寺铅锌矿的工人拍身份证照,为防见光,捂在五床被子里换胶片;那时胶卷金贵,单位规定百分之五损耗,照一百张只能下两个‘双板’。照相师每次照团队集体照时都特别小心,出来时闭眼的、歪脑袋的太多,就得返工重拍,不像现在,照多少张也不觉得浪费。所以按快门是个技术活,也是个经验活。”
韩长庚在回忆“曙光”的过去时,也承认随着市场放开,竞争加剧,“曙光”的规模已不如从前。“现在‘曙光’主要作为宝鸡商业街区一个老地标存在着。‘曙光’是个响亮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几代宝鸡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几年,不时有县上的人来看,一问,原来是曾在‘曙光’培训过的学员,来怀旧;上次有个四五十岁的人,进摄影厅看到了一个婴儿凳,这个婴儿凳在照相馆‘服役’好几十年了,漆皮包浆都有了。他在仔细观察后,说他小时候的百天照就在‘曙光’照的,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这个婴儿凳还在使用……”
我们要感谢曙光照相馆,我们也要感谢已经消失、但在宝鸡人心中同样留下印记的“蓝盾”“红光”和服务楼等其他照相馆,正是由于它们的努力,让宝鸡人的生活多姿多彩!
(本组稿件、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巨侃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