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卢志平
“夏书记,你好,我是张爱兰,虽说你现在不是我村第一书记了,可我知道你对咱村民的事很上心,因此,我还要给你打电话。今年我想继续种苹果,可不知道行情咋样?”“没问题!我现在正在走访贫困户,腾不出手。这样,我同学在农业局,我详细咨询后再聊……”这是一名贫困户和一名帮扶干部的对话。“夏书记”是谁?他既然不在这个村干了,可村民咋还“麻烦”他?
他叫夏志平,是宝鸡市脱贫攻坚“第一书记标兵”,也曾是陇县东南镇予村第一书记。由于帮扶得力,2017年底予村整村脱贫,今年3月,他又光荣地被组织派到条件更艰苦的陇县另一个山村扶贫。
帮娃娃上学
予村2000多人,低保户、贫困户多,受贫穷、封闭等因素影响,村民对孩子教育不重视,因家庭贫困,有些娃娃面临辍学。2016年2月,刚来予村帮扶的夏志平很揪心……
2016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夏志平听朋友说一位北京的王女士想资助贫困学生,就立即表示支持。可朋友的朋友王女士却打起“退堂鼓”——原来她怕自己中途因经济原因而无法兑现长期资助的承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夏志平前后三次和王女士联系,建议采取匿名资助的方式,能帮到什么程度就帮到什么程度,王女士听完后欣然接受。夏志平选了村上最穷的两名学生小张和小李,他用相机拍下小张和小李学习、生活及家庭成员的情况,将照片一一发给王女士。王女士看到照片后对夏志平说:“我也生在农村,可没想到小张、小李家这么穷,最重要的是,我被你这样一名扶贫干部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不论我今后干什么,我一定要资助她们上完大学……”几天后,小李每月200元、小张每季度500元的生活费准时寄到了她们家。目前,王女士仍在继续资助小张、小李。
从2016年2月到今年2月,夏志平出资数千元,资助予村16名困难学生、老人及残疾人。两年来,予村没有一名孩子辍学。
寻脱贫产业
予村经济落后,村民兜里没钱,关键是缺乏脱贫的主导产业,对这一点,夏志平看得很准。怎么办?他决定帮村上找一条脱贫的好产业。
苹果、烤烟、奶畜是予村的老产业,只有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这才是出路。2016年秋,夏志平和村干部一手抓扩园换优,一手抓技术培训,联系购买苹果苗木7000株,对230亩果园进行补植和换优。
村民张爱兰沿用老技术种苹果,产量低,树还容易生病。于是,夏志平聘请县园艺站、烟草公司技术人员,对张爱兰等47户果农和68户烟农进行技术培训,从而提升了烟农和果农的作务技术。同时,采取“合作社 +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帮助村上成立了烤烟专业合作社,协助合作社开设网店,并实现销售额2万余元。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底,予村整村实现脱贫,夏志平也被市上评为全市脱贫攻坚“第一书记标兵”。
解燃眉之急
2017年11月,贫困户残疾人李碎贤因错过企业集中收购苹果的机会,导致他家2000多公斤苹果卖不出去,李碎贤看着别人挣钱,自己急得团团转。
得知这一情况后,夏志平联系县电视台等媒体,又把消息发到微信朋友圈,还带上妻子和儿子,开车到李碎贤家装箱,并为买家送货上门。“你这个扶贫干部太好了,开自己车跑20公里,帮贫困户送两箱苹果,我要联系我的朋友多买李碎贤的苹果。”一位顾客感动地说。几天时间,夏志平从网上帮着销售了35箱苹果。最后,夏志平又联系西安一果商,将剩下的1000多斤苹果全部收购,解了李碎贤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