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瑾 姚琼
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气洁、水清的乐业宜居新渭南,一直是500余万秦东人民的心愿和梦想,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庄严承诺。这梦想,承载着秦东百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活质量;这承诺,传递着渭南决策层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施政取向。
立春刚过,气温回暖,站在南部的绿色台塬上,渭南城区的美丽风景尽收眼底:湭河犹如玉带环绕,水面澄净、波光粼粼,滋润着萋萋芳草,催开了簇簇鲜花;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各种鲜花竞相绽放,“软化”了钢筋混凝土“硬朗”的建筑线条,一切都分外迷人。这一幕幕赏心悦目的美景,凝聚着全市上下铆足功夫改善空气质量、下足力气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带来的巨大改变,让人为之一振。
过去一年,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将绿色崛起作为渭南的发力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严守环保红线,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反向问责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多措并举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写下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重拳出击碧水蓝天不是梦
为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洁净的空气,2017年以来,我市把铁腕治霾作为环保工作的头号工程,通过“减煤”“抑尘”“控车”等六大措施,治污降霾取得了显著成效。
组织开展铁腕治霾专项行动。制定了《“铁腕治霾·保卫蓝天”2017年工作方案》《铁腕治霾专项行动方案》《铁腕治霾专项整治工作考核排名办法》《关于加强夏季臭氧污染减排削峰工作的通知》《秋冬季城区空气质量削峰争良工作方案》《铁腕治霾冬防攻坚行动方案》等,建立预判机制、加大督查督办、开展“一周一通报、两周一讲评”等措施环环紧扣;精准施策,“错峰”生产,有效减少臭氧前体物排放,夏季臭氧治理效果明显,受到省环保厅的调研肯定。
狠抓“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方面工作,强化扬尘治理,加大道路清扫保湿,建筑工地挂牌管理;全市拆改燃煤锅炉3267台,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96户,完成44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113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黄标车”淘汰提前完成任务。同时,关停澄城县顺昌焦化60万吨生产线,渭化3号锅炉脱硝系统、陕焦烟气脱硫提标改造等7个重点减排项目全部建成,完成3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高管理水平,渭化、陕化等涉气重点污染源脱硫脱硝工程规范运行,15个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全部完成。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使我市大气质量持续向好,PM2.5平均浓度71微克/立方米,达到省考要求。
强化监管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新渭南的秘籍所在,这是550多万渭南人民的共同期盼。
环境治理不可能一挥而就。近年来,渭南市不断加强环保监督力度,动真格、见实效,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不手软,不姑息,对不作为、慢作为加强问责、追责。用真抓实干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成为渭南的亮丽“底色”。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04件,下达行政处罚159份,责令改正200件,罚款金额383万元。环境监管“双随机”、移动执法等工作举措走在全省前列。重视群众信访,处理各类投诉案件530起。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区域全年未发生重特大污染事件。
强化辐射安全风险防控,开展专项行动,有序推进辐射单位标准化建设,对11家重点单位进行了现场督查,区域26枚危险放射源及1辆放射源运输车辆全部实施在线监控,及时送贮7枚闲置放射源,县区辐射监管应急水平逐步提升。
积极配合保障省委环保督察,组织召开各类会议33次,完成了36批252项8699份资料收集移交,601件转办投诉案件全部办结。撰写综合性稿件10余篇,设立专栏30个,省级刊发稿件66篇,市级报刊80篇,组织专题访谈21期。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16个问题已整改完成14个。
各方联动留住绿水青山好生态
甘甜的水质、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这是550万渭南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和期待。渭南,因地处渭河流域而得名。晨光中的渭河,静谧祥和,波光粼粼,宛如一条金色丝带。
为了让渭河成为生态河、景观河,渭南市先后启动实施了“渭河三年行动”和“渭河巩固提高三年行动”,通过预警通报、现场督查、断面考核、季度讲评、集中约谈等措施,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目前,6个省级及以上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均建成运行,59个企业清洁化改造专项调查已经完成;还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247个,关闭搬迁养殖场221个。
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期评估,完成317座加油站1226个地下油罐更新改造;突出分区域精准治理,对沿洛18个点位、沿渭31个点位进行排查和采样分析,督促大荔县实施完成同州湖跑马场污水归集工程、东排碱渠截污工程,开工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工程;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均安装了总磷在线监测设施。
建立河长制河流水质状况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市级16条河流监测断面实现全覆盖。建立水污染防治协同推进机制,加密污染补偿断面,上半年收缴污染补偿金1954万元。渭河吊桥出境断面达到省考Ⅳ类要求。
组织开展“绿盾2017”专项行动,对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建设进行了全面整治。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涉及6县34镇99村的整治项目已建成并通过考核验收,受益人口15万人。
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渭南生态文明建设一路奋进,生态保护步履铿锵,发展底色绿意渐浓,用实际行动绘就了秦东碧水蓝天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