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西乡:谱写新时代下的新篇章

2018-02-09 14:27  汉中日报

本报记者 杨建平 何大龙 张庆

农历新年的脚步愈发临近,美丽的茶乡西乡县追赶超越的步伐铿锵,正用一张张让人民满意的成绩单迎接着回乡过年的游子,为他们送上最实在的新春礼物。该县县委书记演晓刚在县委十五届四次全委会上提出“立足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建设‘六个西乡’”的发展思路下,该县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以加快追赶超越、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主线,坚持在把握大势中谋布局,在保持定力中精准发力,在破解难题中推动落实,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各项事业实现了新进步、取得了新成效。

记者在采访期间,恰逢西乡县“两会”召开,在县长李耕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里面是沉甸甸的收获与希望: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1.73亿元、增长8.7%,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64亿元、增长19.3%,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同口径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45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9元、增长9%。新年伊始,奋斗不息。2018年西乡县将立足农业大县、贫困面大的县情实际,以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优化工业体系、加快园区建设、深化企业服务,锻造工业“脊梁”,挺直西乡“腰杆”;以全域旅游助推三产繁荣;坚持项目带动,推动发展大提速……

2月1日至2日,乘着十九大的东风,记者沿着曲折蜿蜒的道路,深入西乡县子午镇民新村的花椒园,感受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带来的巨大实惠,参观采访了杨河镇高土坝新型移民社区及社区工厂,感受到了居民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了物质、精神双丰收,还近距离感受了峡口镇文溪村等地的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为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新时代下,基层干群砥砺奋进,百姓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美好生活的轨迹在记者眼前一一展开。

杨河镇: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新气象

2018年2月2日上午 西乡县杨河镇高土坝社区 晴

距离西乡县城两公里的杨河镇高土坝社区是一个新型农村社区,辖16个村民小组1918户6699人,其中移民搬迁户1204户,贫困户141户386人。社区内,幢幢样式统一的二层小洋楼紧紧相连,卫生室、幼儿园等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3个社区工厂更使村民在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搬迁户也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走进这里,处处都凸显着在党建引领下,焕发出的乡风文明新气象——户户门前挂有“价值千金颂核心家风一脉传勤俭”“国运恒通万户欢党恩浩荡千家乐”等联匾,墙体上贴有“搬出深山进社区安居乐业甜如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五知”“新事新办倡议书”等标语;感恩墙上,有养殖户、运输户、搬迁户们由衷书写的寄语,“日子红火感党恩,发展经济富百姓”“搞养殖、跑运输,幸福生活乐悠悠,今生坚决跟党走。”“搬出深山进社区,安居乐业福无比。天大地大,没有共产党的恩情大。”书香路上,镌有《西乡赋》《荀子·劝学篇》及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求学励志故事;新风路上,书有“三兴”(兴勤劳朴实的家风、秀美文明的村风、尚德重礼的民风)、“三倡”(倡婚事新办、喜事少办、丧事简办)、“三戒”(戒高额彩礼、奢移浪费、好逸赌博)等宣传语;步道和广场边竖有“十九大精神宣传栏”“禁赌禁毒会章程”“村民议事会章程”“道德评议会章程”等栏牌。

高土坝社区文书胡胜明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社区党支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安置区内新建了24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按照规范化建设进行布局,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电子商务平台、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治安监控中心等服务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党员、群众和老年人幸福院开展各项活动,真正实现了让社区服务中心成为“社区居民之家、党员之家和社区干部之家”的目标。

此外,还创新了“支部+社区工厂+贫困(搬迁)户”模式发展园区经济,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招商引资,在移民安置区内合理规划厂房,成功引进了“汉中市雅蔻雨具制品有限公司、西乡县谯氏松花变蛋加工厂和汉中欧特沃家具建材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园,总投资6820万元,占地面积15亩,年产值将达1.436亿元。被县发展和改革局纳入2016年至2017年度苏陕扶贫协作项目,于2017年成立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为社区及周边地区的贫困、搬迁人口提供近700个优质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后移民搬迁时代”的就业和脱贫增收难题,实现了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促脱贫”的党建促脱贫模式。杨河镇党委副书记尹天俊对社区建设补充到。

“社区环境好、能在社区工厂务工挣钱不说,营造的良好乡风文明风尚,更让我们受益不少。比如,社区新事新办倡议书里规定,婚丧宴席礼品、礼金最多不得超过100元,迎亲丧葬车队控制在8辆以内,待客规模不得超过15桌,酒席价格控制在每桌400元以内,烟控制在每盒15元以内,酒控制在每瓶50元以内。相较过去,我们减负不少。大家都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了。”跑运输的梁兴国,搞种植、打零工的李家银,在社区工厂上班的陈娥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生活品质提高、经济收入增加、观念转变,既与社区的硬件建设分不开,也与社区里良好乡风文明的形成休戚与共、密不可分。

对此,尹天俊告诉记者,近年来,高土坝社区立足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的条件,抢抓陕南移民搬迁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机遇,将村容整治、美丽乡村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打造出了布局合理、村庄整洁、产业支撑、宜居宜业的移民新社区,而在党建引领下,不断提升的文明乡风更让该处成为了西乡县一道亮丽、独特、催人奋进的风景。

子午镇:花椒种出大甜头

2018年2月1日 西乡县子午镇民新村 阴

腊月中旬的西乡县,山间树林里的积雪还未消融。当记者乘车行至县城东北部子午镇民新村时,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寒风让人不由得裹紧大衣。抬头一望,远处山坡上、梯田周围以及农户房前屋后,眼目所及处皆是花椒树,还有许多农民在精心地侍弄着他们的“摇钱树”,似乎严寒根本挡不住他们发展花椒产业脱贫致富的热情。

“你们看,这批新栽的花椒苗长势真不错,高矮齐整,枝条壮实,管理也很到位……”在民新村花椒示范园,子午镇镇长吕亮向记者兴奋地介绍。虽然早已过了花椒的收获时节,但在园区里,依然有村民趁着冬闲修剪枝条,追施冬肥,整理陇坎,为明年的丰收作着充分的准备。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依稀能感受到来年花椒大丰收的喜悦。

花椒种植大户朱斌正在熟练地给花椒树剪枝。他告诉记者,“花椒在子午镇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独特的地理条件让我们的花椒禀赋优异,在唐朝时,就通过子午栈道,上贡朝廷。又因为它种植成本低,耐旱易活,每户都会种几株,但以前的花椒只是自用亦或馈赠亲友。近些年政府在苗木、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花椒树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已经变成了我们的‘摇钱树’。去年全村花椒种植2000亩,光我家就种植了210亩。看着今年这收成形势这么好,准备再发展几亩。”

近年来,西乡县针对部分贫困户“单打独斗”摘穷帽难等棘手问题,着眼长远布局,将厚植产业优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贫困村党支部+互助资金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贫困户“六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在贫困村建立一个互助资金协会、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发展(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培育一家电商网点的“四个一”产业发展保障体系,作为产业扶贫精准施策的核心载体。子午镇的花椒产业也是循着这个路子发展起来的。

“子午镇山地面积较大,土壤、气候均适宜花椒树生长,村民自古就有在房前屋后、田间种植花椒树的传统,是闻名遐迩的‘花椒之乡’,其盛产的‘大红袍’,以‘双耳’、肉厚、出皮率高、香味浓郁而享誉四方,不仅俏销本地市场,还远销山西、河南等地。”吕亮向记者介绍,但因前些年花椒价格波动较大,产量少,不成规模,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而近几年,该镇因地制宜,将花椒种植作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在民新、王家坝、响潭等村种植花椒达3000余亩,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利用产业扶贫资金,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定资金补助。同时,邀请市、县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并注册品牌,通过各村电商服务平台统一销售。目前,全镇已有2500亩花椒产生效益。其中新发展优质花椒800亩,改良500余亩。预计年产量达50000公斤,产值达800万元。村民尝到了种植花椒的甜头,发展花椒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这几年我多次参加了县、镇组织的花椒种植技术培训,学习了许多修剪、追肥、喷药等管理技术。把学到的新技术全部运用到自家的花椒园管理上,由于技术管理跟上了,去年我家的花椒品质非常好,每斤能卖到70元以上,再加上网上销售助力,销路也不用愁,收入比前年多了1万多元呢。”民新村3组村民罗正元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在当地,像他这样靠花椒致富的人不在少数。

民新村电商服务平台是在2017年8月建立的,朱斌因头脑灵活、网络技术运用娴熟,当选为该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管理员。当日下午,记者在该村农副产品展示厅看到,货柜整齐摆放的全是当地出产的农副产品:花椒、木耳、吊瓜子等。“这些农副产品除了部分现场销售外,更多的是通过电商服务平台统一在线销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朱斌介绍道。

如今,子午镇多个村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将农户地里的产品变成了商品,其中,花椒、吊瓜子等在网上销售已经供不应求,这也为扶贫攻坚战带来新的机遇。吕亮告诉记者,现在通过这个电商平台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难问题,农户稳定增收,2017年全镇有106户贫困户基本达到脱贫标准,其中,王家坝村达到了整村脱贫的标准。

“下一步将通过调整产业,使全镇的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通过集约化经营模式,结合独有的资源优势,将花椒、蚕桑、吊瓜等产业进一步做大,让乡亲们挣到更多的钱。”谈起全镇新年的规划,吕亮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峡口镇:联户步道通好生产生活“最后一公里”

2018年2月2日下午 西乡县峡口镇文溪村 晴

“修联户步道的时候,亲戚朋友、邻居都来帮忙,村上干部负责监督质量,修到哪家哪家管饭。我因为养了20多头牛,所以就把路修得窄了一些。这样就算水泥路面冻住了,牛也能沿着两侧的土路爬坡进圈,不会摔倒。”记者一走进西乡县峡口镇文溪村,许多村民同一组的漆明华一样,都会兴奋地向记者讲述他们脚下这条计量用平米、宽窄不统一、厚度超村道的联户步道。

然而,回忆起修建1.44万平方米,1.5至3米宽的联户步道的过程,县人大常委会驻村第一书记糜小涛既有苦恼,更感欣慰。他对记者说,394户1266人的文溪村,辖8个村民小组,以发展茶叶产业为重点,人均茶业种植面积近1.2亩,已在2017年整村脱贫。但一直未能打通的联户道路,却是横在他和村民们心中的一件大事情。为此,2017年夏天,镇村上决定,将坡多路陡,修路意愿最迫切的一组作为突破口,进行入户动员宣传,从企业、单位以募捐方式筹得水泥450吨,采取每硬化2平方米,政府补助1袋水泥,砂石及施工由农户自行承担的群众筹资筹劳方式,全面推进联户步道建设,覆盖了95%的农户。

峡口镇镇长陈正谦告诉记者,2017年10月,联户步道路修好了,采摘、施肥、出行都方便了。镇上对工作进行了总结,启示和意义还真不少:小钱办成了大事,如以项目方式完成全村联户步道工程需投资约150万元,但按群众筹资筹劳折价90.8万元,加上8万元的政府补助,实际花费只有98.8万元;村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增强了。以往在实施通村、通组水泥路建设中,村民不管不问,索要耕地、林地、林木赔偿的比比皆是,路修好了也没人管、坏了只是等政府修。而这次联户步道的建设,没有一起索要补偿的,路肩有人垫、水沟有人清、破损了有人补,村民把联户步道当成了自家的路,建设热情满满、维护格外用心;村民互帮互助的意识唤醒了。当前农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风气较盛。但这次联户步道建设,条条沟里男女老幼齐上阵,富帮穷、多帮寡、壮帮老,建成的联户路,连通的不仅是户与户之间的路,更联通了村民间、干群间的情感;村两委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更强了。村两委会一班人,悉心谋划、深入动员、协调物资、指导建设、督促进度,高效地完成了这项任务,群众对联户路建设非常满意、对镇村的工作也非常认可。

另据了解,该镇的左溪村、麻柳村,也全面推进了联户步道建设,硬化面积分别为1.26万平方米、0.4万平方米,分别覆盖了85%、55%的农户。

对此,陈正谦表示,从“打通”到“打好”,一字之差下的“最后一公里”,却在峡口镇诠释出了不同的意义与价值。

全站热点
全市新增10个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

2018-02-09 12:15阅读

展示宝鸡历史文化的名片——《张根龙话宝鸡地名》自序

2018-02-08 18:09阅读

陕西果业集团铜川公司开启果业发展新征程

2018-02-08 08:52阅读

安康:家庭医生走“亲戚” 因病致贫户暖上心头

2018-02-06 20:01阅读

省旅发委主任高中印检查临潼区旅游景点运营管理工作

2018-02-05 15:20阅读

福赠春联祈平安 名家挥毫送祝福

2018-02-03 14:04阅读

市财政局:厚植财政优势 增量转型铜川

2018-02-02 08:1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