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冯文静
2017,风景这边独好
2017年,临渭区生产总值完成288.7亿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亿元,同口径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640元和10661元,均增长8.8%。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去年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全民健身示范区、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20余项荣誉称号。城乡处处是美景
月色如水,漫步在渭南老街,周围的建筑古色古香,闪烁的灯光一明一暗,恍惚中,仿佛是在一座浪漫的水上小镇中徜徉。用项目支撑城市的发展,用特色旅游延伸城市的厚度,是临渭发展的小小缩影。
2017年,临渭区新签重大招商项目15个,争取中省项目238个,到位资金17.8亿元,10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0亿元。湭河南段综合治理等29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瑞泉中学片区改造提振人心,南湖公园进展顺利,桥南特色小镇建设全面铺开。争取棚改贷款23亿元,实施城建项目64个,完成投资87亿元。人和片区建成体育运动中心,休闲公园全面开放,瑞康廊桥、环形天桥建成投用,西交康桥临渭示范幼儿园基本建成,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体竣工,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四纵四横”道路成为城市亮丽风景线。渭南葡萄产业园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南塬航天生态园、桃花源民俗文化园成功创建3A级景区,军事博览园即将竣工,建成关中东部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
全区打造了11个特色标杆村、5条最美乡村道路、4个出入口景观,阳郭镇高李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下邽镇柳园村、牒吴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投资1亿元,新修通村路150公里、加宽170公里,改建生产桥41座,解决了9.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新建规模养殖场22个,新增现代农业园区4个,葡萄面积达到26万亩、核桃21万亩、猕猴桃8万亩,临渭区被确定为国家核桃生产标准示范区,鸿鹤谷现代农业园被评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
“病好了,还得干活,这个家还靠我嘞。”家住崇凝镇隐村的贫困户余龙安略带腼腆地说。有了健康扶贫基金的支撑,这个质朴的农村汉子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临渭区率先在全省实行“千名医生包联救助因病致贫家庭”活动,健康扶贫基金1122万元,5617名贫困群众享受“四重”医疗保障。这样的扶贫故事还有很多,探索建立党支部+、村村建园等产业帮扶模式,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1亿元,兑现产业奖补资金905万元,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经济作物1.7万亩、畜禽养殖9850头(只),实现了产业帮扶全覆盖;易地搬迁创新“先业后搬、融合安置”模式,开发就业岗位4639个,转移就业5700余人,搬迁安置3165户;首创教育扶贫“4433”新机制,探索“阳光托管”新模式,推行“爱心超市、道德银行”,开展脱贫攻坚文艺汇演,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幸福感持续提升。
环境和民生一个都不能少
“如今空气好多了,雾霾也少多了。”这样的话,不是一个人在说。为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临渭区坚持铁腕治霾。2017年,城区167台燃煤锅炉全部“清零”,超额完成煤炭削减及黄标车淘汰任务,取缔“散乱污”企业20家,关闭砖瓦粘土企业116家,完成“煤改气、煤改电”1.5万户。启动华山大街综合整治,取缔汽修门店130家。建筑工地普遍落实“6个100%”抑尘措施,全区空气质量明显好于上年。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新建梯田2.4万亩,深松整地16.4万亩。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十大水系工程建设,新修涝池34个,新增水域面积1520亩。扎实推进秦东大地园林化三年行动,植树造林8.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1%。
全年投资21亿元,实施民生项目22个,“大班额、看病难、行路难”等十大民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杜桥中学、渭南小学如期开学,瑞泉中学等4所学校建设项目加速推进,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承办了全省校本研修现场会。市二院综合住院楼内部正在装修,区中医医院医养中心主体封顶,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覆盖,获得第三届“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奖赛主办权。建成104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成功承办了全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2017年“丝绸之路”中国·渭南华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8,创造美好未来
东方,乃日出之隅;临渭,处腾飞之年。2018,临渭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元,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68亿元,增长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500元和11800元,增长9%、10.5%。新看点1:提升城市品质
牢固树立市区一体化发展理念,按照“形态美城、业态兴城、文态活城、生态优城”的思路,拉大框架,补齐短板,完善功能,不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聚集力。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新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标识的城市景观,塑造老城特色风貌,着力打造国家4A级景区。加快农园村二期、梅园新村等棚户区改造,实施华山大街、解放南路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打造9条精品小道,建成中华文字园等城市公园,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快南湖公园、湭河南段治理二期等城市水系建设,实现活水兴城、活水润城。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抓好清扫保洁、城市执法、市民教育等工作,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管理水平。加快培育特色街区、专业市场和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新看点2:彰显农村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建现代农业园区4个,新增避雨设施葡萄、核桃、猕猴桃各1万亩以上。加快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步伐,与石羊、牧原等企业深度合作,建成1个百万头生猪产业项目,带动发展规模化养殖场23个,新增龙头企业3个、家庭农场25个、专业合作社12个。提升“临渭葡萄、临渭核桃、临渭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投资5亿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打造10个美丽村、80个生态村、187个清洁村。以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统揽,开展“交通建设提升年”活动,改造提升60公里乡道,新建、拓宽通村路200公里,实现乡村道路大建设、路网大提升。新看点3:突出脱贫攻坚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年内达标退出贫困村30个、脱贫9800人。严格落实“双联双包”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紧扣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充分发挥村集体公司作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关键,按照“先业后搬”的思路,完善阳光、双创等4个安置社区配套设施,统筹解决就业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面落实创业就业、医疗救助、教育扶持等10个实施意见,做到成效显、不折腾。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坚定脱贫信心,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健全扶贫动态管理机制,严格标准,完善程序,确保贫困村、贫困户退出规范有序。
新看点4:着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铁腕治污降霾,按照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和增绿的要求,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100%”要求,建立GPS监控平台,规范渣土车运输管理,突出解决扬尘污染问题。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坚决取缔违规违法经营小作坊。实施煤炭削减计划,推进渭北8镇气化工程,加快城中村煤改气、煤改电工作进度,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大力整治南塬水土流失,加快渭北排碱清淤工作。围绕“三年栽树1000万棵”目标,加快南塬等重点区域绿化造林工程。加大环保督查问责力度,以督促检查助推工作落实,努力使临渭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新看点5:打造全域旅游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四园一基地”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景区景点。渭南葡萄产业园建成欧式酒庄、温泉酒店,生态餐厅对外营业;航天生态园建成红色影视小镇、天留山古城风景区;军事博览园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国防教育馆、射击训练馆;桃花源民俗文化园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实施河道景区改造,建设健康中心、温泉度假村;苗木花卉基地建成集花海观赏、花木展示、水系景观等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综合景区。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启动崇凝镇苏维埃政权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传承渭华起义革命精神。年内创建1个4A级、2个3A级景区,真正使旅游景点多起来、看点亮起来、旅游火起来,全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施“旅游+”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营销力度。新看点6:增进民生福祉
2018年,要办好十大惠民实事。一是投资8亿元,建设双创中学、滨河小学、五里铺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解决“大校额、择校热”问题。二是投资5亿元,开建双创康复医院,实施千名残疾人技能培训、百名残疾人就业安置工程。三是投资2.75亿元,实施渭北排碱治理和南塬“两河五库”联通工程,解决渭北内涝南塬缺水问题。四是投资3.6亿元,实施农村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让5000户农村群众受益。五是投资9.72亿元,新改建渭桥路、双官路、520省道等6条重点道路,提升路网供给能力。六是投资13.5亿元,建成保障房1万套、分配1万套、入住1万套、销售3000套,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七是投资5.6亿元,实施搬迁安置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完成危房改造463户,让贫困群众住进新家园。八是投资3000万元,实施6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九是投资2400万元,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城区改建公厕9座,农村改厕5000座,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十是投资1.7亿元,新建3个公园、20个农民健身广场、15个农村幸福院、30个标准化卫生室,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春潮正在涌动,春花即将绽放。新的一年,临渭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豪情满怀地踏上新征程,不断奋斗,为创造出一个宜居宜游富美临渭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