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一个贫穷山村的嬗变———合阳县湿地办帮扶同家庄镇河塬社区脱贫致富见闻

2018-02-02 08:46  渭南日报

本报通讯员王万明

凛冽的寒风挡不住扶贫帮困的激情,春天的脚步孕育着新年的希冀。

1月23日这天,照例是个扶贫日。合阳县湿地办的包扶人员一大早便来到同家庄镇河塬社区,一边对去年扶贫工作进行“回头望”,一边与村干部共同商议着“六个一”活动开展和今年的脱贫计划。窗外冷风瑟瑟,室内暖意融融。言谈中,大家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无不显现出湿地人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共攻坚、扶贫路上勇争先的赤子情怀。

其实,这只是合阳县湿地办抓实脱贫攻坚、给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党建引领

筑牢脱贫攻坚“主阵地”

穷则思变。

地处徐水河畔的同家庄镇河塬社区,由乌泥河和杜家塬两个村合并而成,是典型的半山区。目前,全社区共有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309户1022人(其中贫困户147户465人)。曾几何时,由于受居住相对分散、房屋构造简陋、吃水用水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单一等因素的制约,尽管祖祖辈辈在五千多亩干旱贫瘠且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苦苦耕耘,仍难走出贫穷。

脱贫的路子在哪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党的扶贫政策不仅唤醒了这块古老的土地,而且给庄稼人指明了方向。就在河塬社区的父老乡亲为生活艰难奔波之际,2016年春,合阳县湿地办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有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指示精神,按照县林业局安排部署,带着党的关怀、政府的温暖,由此揭开了引领河塬社区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的崭新一页。

百姓要致富,靠的是支部。为了把社区党组织打造成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坚强堡垒”,县湿地办首先组织全办同志和社区干部一道,前往王村镇北蔡村等地参观学习,取经问宝,并就大家普遍关注的基层组织建设、扶贫资料填写、帮扶措施和成效等问题逐一了解,形成共识。与此同时,帮助社区支部建立健全了党务公开、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绘制了脱贫攻坚作战图,制定了帮扶规划。在此基础上,县湿地办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支部委员、扶贫办主任等为主要成员的脱贫攻坚督查领导小组,充实加强了以模范党员为主的3名驻村工作队员和1名第一书记,出台了实施方案,落实了帮扶计划,完善了贫困户台账,严明了工作纪律,夯实了工作责任。此外,对12名干部包扶的63名贫困户开展了一次解剖麻雀式督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并与当月工资挂钩,避免帮扶工作流于形式,务求实效。

政策清,方向明。走进河塬社区,无论是在公路旁、还是巷院中,“学会一门技术,带领全家致富”、“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争当五好贫困户”这样的宣传标识随处可见,尽收眼底。据县湿地办主任乔俊杰介绍,他们先后制作各种大型喷绘100多块,张贴脱贫攻坚标语8处,编写发放扶贫政策一口清宣传单、技术资料300余份,开展集中宣讲6场次。凡此种种,都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社区上下,到处呈现出一派“家家话脱贫,户户议增收”的良好氛围。

产业带动

走活助农增收“一盘棋”

“你家几口人,什么原因致贫,种多少地,栽花椒没有,今年收成咋样?”像这种经常性的走访入户,体察民情,对河塬社区的贫困人家而言并不陌生。

产业兴,百姓富。花椒、苹果、核桃是该社区的三大主导产业。这里气候条件适宜,地理优势明显,但由于群众缺乏技术,投入不足,导致产量锐减,收入有限,有的甚或因质量差而有货无市。县湿地办包扶人员在调查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首先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樊金栓等专家,结合当地土壤、降水等实际,重点从花椒的播种育苗、栽植时间、行株距离、根部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方法等做了详细讲解,并与椒农进行了现场互动,回答了椒农疑问。手把手地教给椒农看,领着椒农干。同时,千方百计加强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协助建成万斤烘椒炉两个,积极衔接花椒收购商。既让椒农学到了一技之长,又坚定了他们种植花椒的信心。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不仅如此,经县湿地办反复算账对比,仅杜家塬村就新栽花椒300亩,累计达11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去年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800亩老椒园亩均收入4000元,成为群众增收的“钱串串”。党员孟军红在产业扶贫中先行一步,栽植的30亩花椒收入15万元。去年,全社区交易额突破400万元大关。目前拟建的千亩花椒示范园和400亩黄花菜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之中。

杜家塬村村委会主任张鹏金兴奋地说,自打湿地办包扶后,围绕“文明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在对村庄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先后栽植冬青、红叶李等苗木9000多棵,绿化巷道3条3公里。同时,针对干旱缺水这一实际,会同水务部门全力解决。目前,投资20万元、历经4个月建设的水站提升改造工程已建成运营。投资100多万元的小高抽铺设管道3000米,力争今年底完工。届时每小时可出水80方,浇灌果园1000亩。此外,投资8万元、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投入使用,方便了群众就医。

值得一提的是:合阳县湿地办还在扶贫帮困中从自身业务出发,针对杜家塬、乌泥河两个自然村地处徐水河上游,境内拥有“五八”水库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教育引导贫困户严禁乱砍滥伐、乱放牛羊,想方设法加大植被修复力度,走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一库清水送下游”,进而为徐水河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优质水源,造福沿岸人民。由于他们坚持扶贫帮困与湿地保护两手抓、两不误,从而使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提前通过验收。设施强村铺就群众致富康庄道

“路平了、水通了,基础设施加强了。巷净了、树绿了,村容村貌变美了”!提起这些变化,河塬社区的父老乡亲开口闭口把合阳县湿地办夸个没完没了。

社区支部书记薛小勇说:“我们这里一月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是与县湿地办的帮扶分不开的。”他动情地告诉笔者,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湿地办先后与县住建、卫计、民政、交通、广电等部门及当地党委、政府,相继实施了一批关系民生的基础性项目。村组亮化工程安装路灯32盏,铺设乌泥河通村路1公里。每个贫困户享受到240元的电视免费安装,组织花椒技术培训8次。社区108户贫困户去年新发展花椒、核桃、苹果527亩,享受产业直补资金26万元,为30户发放产业贴息贷款118万元。50户196人享受到移民搬迁优惠政策,12户在杨家庄集中安置点拿到了钥匙,5户17人享受到危房改造政策。6户享受到护林员政策,23户享受到教育扶贫补贴,69户享受了合疗补贴,28户享受了低保和五保政策。所有这些,既提升了贫困户的获得感,也彰显了合阳湿地人心系贫穷、合力攻坚的崇高境界。

众人划桨开大船。令人信服的还有:在县湿地办的协调下,目前两座危桥正在施工,1.3公里进村路铺筑到位,9个自然村的通村路提升和乌泥河广场抓紧建设,相继落实就业岗位4个……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方、生活富裕的新河塬呼之欲出。

圆梦小康

唱响幸福生活最强音

跨过一道道梁,越过一条条坎。在县湿地办的帮扶下,河塬社区的贫困户不仅在脱贫奔小康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且收获着满满的幸福。

党引学是杜家塬村2组贫困户。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且面积小,一家人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前不久,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仅花了1万元,在安置小区购置了一套新房,不久可望入住新家。同时,在县湿地办的帮扶下,去年他新发展了7亩花椒,夯实了产业脱贫基础。

在杜家塬村1组贫困户郭有福家记者看到,夫妻俩不顾天寒地冻正在盖简易房。有福算了一笔账,这两年仅自己享受的各类扶贫政策就有15万多元。他说:“参加了湿地办组织的花椒培训后,心明了,眼亮了。照着专家讲地干,脱贫路上有奔头。趁着农闲把屋里收拾一下,开春还要上肥哩!”

走进乌泥河村脱贫户李进虎家,院子的角落堆了几袋前几天挖回的药材,一看就是个勤快人。近两年,进虎3亩老椒园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他快言快语地告诉笔者,不能晒着太阳等小康,年一过完就出门打工。

“一亩十八块,吃水靠老天。出门要爬坡,种地梁上面”的千古民谣,道出了乌泥河人昔日之辛酸。对此,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刘安民感触颇深。多亏党的好政策和县湿地办的帮扶,去年他家纯收入共3万元。正如安民所言,钱虽不多,还能过得去。

攻坚拔寨,众志成城。而今,合阳县湿地办正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的精神风貌阔步前行,迎接河塬人的定是又一个绚丽多彩的春天。

全站热点
石泉:春节慰问356名重点优抚对象

2018-02-01 20:04阅读

山阳构建廉政文化建设新格局

2018-02-01 13:25阅读

碑林区迎接市级六部门规范办学行为 加强校园安全专项治理督导检查

2018-01-31 18:39阅读

部队当标兵 家乡传美名 驻宝32147部队开展“利箭标兵”评选表彰暨“标兵家乡媒体进军营”活动

2018-01-30 17:50阅读

碑林:以雪为令,我们在行动;雪中值守,保两会安全

2018-01-29 15:51阅读

旬阳2017年GDP159.87亿元 经济持续向好

2018-01-27 14:08阅读

周至县安监局及时安排 强化措施 常态化应对降温降雪天气

2018-01-26 12:19阅读